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家庭

|

家庭生活

|
发布: 9:00am 12/07/2020

看牙醫,我不怕

作者: 报道:谭宝婷 摄影:陈启基、 受访者提供

你家小孩聽說要看牙醫就大聲哭鬧抵死不從?牙科恐懼症(Dental Phobia)若在孩童時期根植,陰影將會永遠伴隨!

有沒有想過小孩吃飯用時很長,一口食物咬很久,有可能是口腔上下骨頭(上下頜骨)的發育不正導致他咬不到,而不是他不聽話要跟你作對?

ADVERTISEMENT

兒童專屬的牙科診所在馬來西亞寥寥可數,專業兒童牙科診所擁有一套流程讓小孩愛上看牙醫,避免恐懼症的產生;牙齒長得不好看,傳統方法是12歲換完恆牙後箍牙矯正,但這樣的方式小孩難免遭受拔除恆牙之苦,現代醫學有新推薦,在小孩5-12歲牙齒矯正的黃金期,早期干預矯正牙齒,能有效促進牙齒排列整齊,改善臉型,而且痛苦小。

小孩可穿上醫生袍扮演小牙醫為治療室內椅子上的公仔或自己的父母示範牙齒治療,感受當中的趣味性, 有助於他接受真正治療時卸下心房。
小孩可穿上醫生袍扮演小牙醫為治療室內椅子上的公仔或自己的父母示範牙齒治療,感受當中的趣味性, 有助於他接受真正治療時卸下心房。

嬰兒6個月大就會長牙齒,平均兩歲有約16顆牙,兩歲半就會長齊20顆乳牙,美國牙醫協會建議,小孩長第一顆牙或是一歲大就應該去看牙醫。

害怕是本性,小孩對看牙科產生恐懼心理是正常反應,但孩子的害怕程度取決於父母和他們的自身經驗。像父母本身可能小時候便恐懼看診,孩子能非直接地感覺出來。有些父母會說:“你不聽話,我就帶你去看牙醫,讓醫生拔光你的牙”之類的話來嚇唬小孩,導致他們留有負面印象。另外,小孩的自身經驗裡,也許曾聽身邊小朋友說過看牙醫的經歷,或是自己有過補牙拔牙的經驗,慢慢變成了記憶。

外國研究表明,70%的小孩都有這個問題,1999年有一個很經典文獻闡明瞭“兒童牙科恐懼症”的原因。

1)怕痛

2)對陌生環境缺少信任度:不認識醫生和護士,卻需要張開嘴巴做治療,赤裸裸感覺不適。

3)害怕失去自主權:張開嘴巴治療時,痛沒有辦法訴說。

4)對未知感到害怕:他們不知道牙科是什麼,嘴巴是很敏感的部位,醫生把治療儀器放進嘴巴的觸感或儀器的聲音都讓他們產生恐懼。

5)被入侵的恐懼感:把儀器放進嘴巴那麼敏感的地方,小孩有受威脅之感。

不同年齡層害怕的東西會不一樣,小過2歲的小孩傾向聽覺恐懼,像洗牙和牙鑽的聲音。3至5歲的孩子傾向視覺恐懼,看到尖銳的儀器他們會害怕。5歲以上的小孩,傾向想像恐懼,如果未曾補過牙會自己想像出可怕的情節。

因此,5歲以下的小孩,牙醫會讓他們帶上耳機,或檢查前儀器尖銳部位避開小孩的視線。6歲以上的小孩,醫生會清楚告訴他們步驟,像是要把儀器放入嘴巴、補牙或清洗都會先通知一聲, 小孩瞭解了情況通常會很合作。重要的一點是,醫生希望能直接與孩子溝通,而不是透過父母,小孩在沒有參與感和發言權的情況下,很難會和醫生合作。

兒童專屬的牙科診所在馬來西亞寥寥可數,專業兒童牙科診所擁有一套流程讓小孩愛上看牙醫,避免恐懼症的產生。
兒童專屬的牙科診所在馬來西亞寥寥可數,專業兒童牙科診所擁有一套流程讓小孩愛上看牙醫,避免恐懼症的產生。

治療前先助小朋友放下心防

口腔頜面肌專科醫生盧冰凌受訪時表示,診所有一套流程作業,透過非藥物的行為管理,和小朋友循序漸進地增進感情,避開恐懼症的產生。

首先,當父母預約治療時,護士會先了解小孩是否有過不愉快的治療經驗,若是第一次,會請父母在家先給孩子講解,看一些和牙科相關的卡通或書籍來灌輸基本知識。

為免讓小孩在充滿藥水味重的環境下等待,盧冰凌的診所分了4個部分去營造,讓小孩卸下心防的環境。視覺方面,會讓孩子去玩一些電玩遊戲、上顏色;聽覺上會放一些柔和的音樂;觸覺上會提供柔軟的洋娃娃、被單等;嗅覺部分,會使用帶有水果味的洗牙水。

小孩踏入診所後,護士會陪伴並建立信任關係。讓小孩觀看牙科的App,透過軟件學習洗牙和補牙,讓他們對治療有基本概念。過後讓他們選自己喜歡的公仔或穿上醫生袍扮演小牙醫到治療的房間,給椅子上的公仔或父母示範牙齒治療,同時護士會介紹醫療器材,讓他們感受治療的趣味。

當小孩熟絡以後,醫生才會檢查。第一次治療,醫生一般不會進行感覺疼痛的治療(補牙或拔牙),只會洗牙或塗保護牙齒的氟化物。除非小孩牙齒松到影響吃東西,不然若產生了恐懼感,往後便不會再到診所做跟進治療或檢查牙齒。

此外,到了補牙階段,因為會用到牙鑽清理,為避免小孩感覺酸楚,醫生會在進行藥物的行為管理時, 使用笑氣(Laughing Gas)然後打無痛針,這都能幫助小孩在輕鬆無痛的情況下接受治療。

醫生示範如何進行藥物性的行為管理時, 使用笑氣助小孩輕鬆無痛接受治療。
醫生示範如何進行藥物性的行為管理時, 使用笑氣助小孩輕鬆無痛接受治療。

12歲前矯正,免受箍牙之苦

研究顯示,75%兒童有咬合不正的問題,像齙牙(深覆蓋)、牙齒排列擁擠、前牙反頜(地包天)、開咬齒列等便會影響咬食物及臉部外觀,市面上有一種牙齒矯正系統,在小孩5-12歲牙齒矯正的黃金期,刺激頜骨正常發展,使臉部發育和諧,讓小孩牙齒長得好看、臉型更美觀,也可避開12歲後拔牙箍牙的痛苦。

此外,兒童頜面部生長發育在4歲完成60%,7歲完成70%,12歲完成90%,這段時期頜面部生長發育較快、口腔組織可塑性強,牙齒主要在夜間生長,夜間佩戴矯正器,配合面部口腔肌功能訓練(Orofacial Myofunctional Treatment),能引導牙槽沿著理想的弓形方向發展。

目前大馬有來自澳洲及芬蘭的早期干預治療這兩個系統,曾到過中國、美國、澳洲及芬蘭進修的盧冰凌醫生表示,澳洲系統已有30年的歷史背景,矯正器大小出產時已備好;芬蘭系統有20年的歷史背景,但矯正器可以特別定製。

“為什麼早期干預進行矯正那麼重要?因為牙齒不會無端端不齊,它必定有個潛在原因。若是基因造成是改不了的,但環境因素,像小孩吸奶嘴、吸手指、一直吐舌頭、 用口呼吸等,都會影響牙骨正常的發展。”

以小孩用口呼吸為例,會導致下顎無法正常發育,頜骨較小,看起來像沒有下巴。此外,頜骨發育不正嚴重的話會影響小孩的呼吸。

不處理會有鼻腔問題

上額的牙骨跟鼻腔底部的骨頭是同一片,牙骨和呼吸道有著密切和分不開的聯繫。如果上頜骨發育不正常,牙骨狹窄也就表示你的鼻腔狹窄,若沒有及時進行早期干預矯正,讓肌肉和整個頜骨正常往前和往下發展的話,那小孩便會有鼻腔問題,像呼吸不順暢或容易堵塞等。

上顎牙骨沒有向前發展,留在靠近呼吸道的位子,也會導致呼吸道狹窄,呼吸狀態不好,會影響小孩的睡眠。用口呼吸或是鼻塞,吸進體內的氧氣不足量導致缺氧,那麼人的大腦便會傳達信息通知身體氧氣不夠需要醒過來,這會導致小孩難進入深層睡眠。

在美國受訓睡眠醫學(Dental Sleep Medicine)的盧冰凌醫生表示, 睡眠有4個階段,第一、第二階段屬於淺睡眠; 第三個階段,屬於深沉睡眠,怎麼搖都不會醒,是身體釋放成長賀爾蒙的時候;第四個階段,大腦會將一天的學習轉換成知識。

“小孩氧氣不足睡眠不好,會影響成長,體型會瘦小、記憶不好、白天無法集中學習。小孩睏或不夠睡會鬧脾氣,導致個性急躁,脾氣暴躁。最新研究發現,50%過動兒其實有睡眠問題。”

哈佛大學針對缺氧的小孩做了一個磁共振成像(MRI)調查,10歲以下小孩睡眠不足腦袋組織比較小,IQ也會受影響。長期缺氧的人,因心血管需要傳輸更多的氧氣,長久超負荷的運作,導致中年時患上高血壓,糖尿病和肥胖等問題幾率高。

盧冰凌:目前大馬有來自澳洲及芬蘭的早期干預治療這兩個系統。
盧冰凌:目前大馬有來自澳洲及芬蘭的早期干預治療這兩個系統。

面部口腔肌功能訓練為期兩年

芬蘭十分注重小孩的醫藥和教育,因此佩戴矯正器的早期干預治療,已被納入該國兒童口腔衛生計劃裡,5至12歲的兒童都可免費治療。

“夜間佩戴矯正器只是輔助,真正有幫助是維持兩年的面部口腔肌功能訓練,訓練分呼吸、舌頭、嘴唇、吞嚥4大類。我們的肌肉有記憶,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新環境。即使期間牙齒長齊,整個情況都良好了,依據計劃繼續佩戴和維持訓練,問題才不會復發。”

小孩不配合則無效

療程會依據小孩的問題針對性地去處理,若小孩不良習慣像口呼吸、鼻塞等根本問題沒有解決,即使佩戴矯正器或箍牙,最後可能會功虧一簣。

“父母都想給孩子最好的,但也需孩子配合。澳洲系統的矯正器大小已備好,但訓練系統一共有17個,若孩子較難跟從指示,建議用芬蘭的定製系統,能省去很多麻煩。如果小孩不能依從,我們不建議開啟兩年的療程,但可試戴3個月,一般能看到效果。”

醫生表示,兩個系統都可以達到相同的效果,澳洲系統在馬來西亞的私人診所已近11年,但因沒有配合訓練教導,所以效果不顯著。但矯正器與訓練系統研發自澳洲,在澳洲成功例子非常多。

另外,她也提醒,矯正器是放進嘴巴使用的產品,必須是醫用級硅膠製造才安全使用。

藍色的是來自澳洲的矯正器,而右邊白色的是來自芬蘭矯正器,兩個系統都可以達到相同的治療效果。
藍色的是來自澳洲的矯正器,而右邊白色的是來自芬蘭矯正器,兩個系統都可以達到相同的治療效果。
前牙反頜(地包天)問題,可在5-12歲之間的矯正黃金期,矯正頜骨發育,引導牙槽沿著理想的弓形方向發展。
前牙反頜(地包天)問題,可在5-12歲之間的矯正黃金期,矯正頜骨發育,引導牙槽沿著理想的弓形方向發展。
上頜前牙擁擠也可透過佩戴矯正器,配合面部口腔肌功能訓練來治療。
上頜前牙擁擠也可透過佩戴矯正器,配合面部口腔肌功能訓練來治療。
深覆蓋(齙牙)是兒童口呼吸、吸手指,舌頭位子不正確導致的常見特徵之一。
深覆蓋(齙牙)是兒童口呼吸、吸手指,舌頭位子不正確導致的常見特徵之一。
吸手指習慣造成開咬齒列是常見特徵之一。
吸手指習慣造成開咬齒列是常見特徵之一。
醫生給小孩進行打無痛針前,尖銳的部分會避開小孩的視線。
醫生給小孩進行打無痛針前,尖銳的部分會避開小孩的視線。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