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周刊专题

|
发布: 11:15pm 15/11/2020

【百年老镇令金/03】聆听令金老店的传说故事

作者: 黄秀仪

ADVERTISEMENT

令金街场尾是一条百年老街,如今,一些店屋破损失修,一些的状况尚可,只剩门前红彤彤的神龛引人注目。
令金街场尾是一条百年老街,如今,一些店屋破损失修,一些的状况尚可,只剩门前红彤彤的神龛引人注目。

令金百年老街曾是“金融街”

在战前时代,令金街场尾(Jalan Haji Siraj)素有“金融中心”的美誉,那是当地人所封取的绰号。单单这条街就有7间杂货店,包括李合发、广隆和万成等等,逢清晨五六点就开门做生意;到晚上八、九点还在送货,一天下来可做到几千块钱的生意。而当年的币值很大,故几千块钱是一大笔钱在这几间杂货店流转;情况就像现代的银行那样,天天收到一大笔现金。

这条街尚有理发店、洋服店,裁缝店和日式妓院、方便所(殡仪馆)、广惠肇会馆等等,几乎是吸纳四面八方的人到来逛街购物,一时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与今时商业区的黄金地段无异。

事实上,这条街并不长,左右两边的店屋大概不到30间。当日军攻下令金之后,这也是不少日本人活动的地方。因此,居民也见到日军的一些所作所为,令人不安惶恐。

日据时期结束之后,这里还有家庭式制作的海南面包定时出炉,业者会骑着摩托载送面包到各咖啡店去,成了当时的必然街景。如今面包香只能在回忆里飘浮,当年的家庭式面包厂亦是住家,更多的是成为住家或货仓或空置,有的则因久没打理或维修,破坏不堪,非常可惜。

目前,这条街仅剩家家户户门前一个个红彤彤的神龛很吸睛,犹如自然的装饰,为平凡的街增添一丝喜气。

瑞发、万荣发、李合发、俊发、泰发、兴发、合发、茂发、源发、宏发、建发、建兴、新永兴和新荣发等宝号,曾是令金的老字号。有的是杂货店、当店、洋杂店或咖啡店,有的后继无人而结业,有的现在依然还在。

至于为何宝号中的字眼不是“发”、“兴”或是“建”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店家曾是某家老店的员工,自行创业时就以旧东家的宝号取名。这寓意生意从此兴旺一路发,因为旧东家的生意兴隆,赚得许多家产,他们当中不乏潮州人和客家人。

“瑞发”是一家酒庄的宝号,也曾是令金的大地主之一,拥有不少的橡胶园油棕园等,可惜后代都搬离了,剩下的店屋留给工人居住和看守。
“瑞发”是一家酒庄的宝号,也曾是令金的大地主之一,拥有不少的橡胶园油棕园等,可惜后代都搬离了,剩下的店屋留给工人居住和看守。

李合发杂货店的真人真事

现年85岁的李碧绿,父亲李名球(又名李金球)在19世纪末从中国南来,在新加坡登陆,先到彭亨从事开垦芭地工作。然后到马六甲讨生活,再到令金,自此落地生根。

1935年,李碧绿在园丘的茅草亚答屋出生,度过童年时光,大概七八岁时搬迁到街场尾。父亲改行开杂货店,招牌就叫“李合发”。杂货店后来也卖洋货,生意很好,至80年代没人继承才关闭。现今则把店铺租给印度人住。

令金人一提起李合发杂货店就要说上一回真人真事,大家都说他娶对老婆,好心有好报,是当地的一页佳话。李名球曾被推荐竞选地方议员,好多人皆不看好,但他仍决定出战。当竞选成绩公布,竟爆冷以多数票7票赢得选举。对手不甘失败,去查证到底是谁在最后一分钟不支持自己?后来得知这7张票里,其中一张是一名男士投给恩人即李名球太太的感谢票。当初这名男子逐间杂货店要求賖账,好买些粮食回家给孩子充饥,却遭拒绝,惟有到了李合发杂货店,李名球太太好心关切,给他些粮食,让他有钱才来还。

写着“李合发”的牌匾依然挂在令金街场尾的原店,现转租给他人居住。
写着“李合发”的牌匾依然挂在令金街场尾的原店,现转租给他人居住。

李碧绿是令金振强华小退休老师,年轻时活跃当地社团,因此比较熟悉当地的历史变迁。
李碧绿是令金振强华小退休老师,年轻时活跃当地社团,因此比较熟悉当地的历史变迁。

承载著家族历史的广丰杂货店

如果以战前时代开始计算,从令金的火车头街(Jalan Station)到街场尾(Jalan Haji Siraj),至少设有10间杂货店。而“广合隆杂货店”即是其中之一,店址在现今的兴兴药行,也就是乐园酒家隔壁。这店一度因为日军占领令金,暂停营业大概6年。

店主为吴荫堂,祖籍广东鹤山,亦是振强华小创办人之一。当年他从中国南来到新加坡,再到圣诞岛工作。他赤手空拳打天下约10年后,也就是1929年,再回去中国将眷属接到新加坡再转到圣诞岛。可是,当他们到新加坡时遇到当地势力庞大的福建帮派的诬陷,他被逼停职。

幸好,他的老板同情他的遭遇,给了他400块钱补贴生活,加上他的一位同乡援手,他和家人离开新加坡到了令金开设“广合隆杂货店”,展开新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日军的占领毁了他好不容易建立的店面。战争结束后不到两年,他因病过世。他的妻子冯润香和长子吴权胜为了生计,于1947年重新经营杂货店,并取名“广丰杂货店”,招牌是用三四块木板钉成,再用手写字,而不像别人的是一块板制成。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又面临冯润香忽然患病离世,令一家人在短期内遭受另一个打击。

为了弟妹的将来,吴权胜咬紧牙关,沉着挑起更大的责任,应对杂货生意上的一切情况。当时正逢紧急法令开始实施,杂货店的生意在他和工人坚毅不懈之下,慢慢上了轨道。如此经营10年而有了一点积蓄,这段期间他也成家立室,并育有三男三女。

基于在小地方做小生意没什么发展,为了下一代的前途,他毅然决定转换事业跑道,先将储蓄投资在购买老橡胶园,一边累积橡胶园的面积,一边打理杂货店生意。3年后,他结束杂货店,全心投入橡胶园营运中,包括翻种新的橡胶树、到新加坡做胶片生意,赚到的钱再买油棕园等等。

自此,他平步青云至68岁生病往生。这之前几年,他的次子吴伟能接手,帮忙打理园地,可算是有接班人。而“广丰杂货店”这个手做牌匾和他的日记则紧紧跟着次子。即使搬家也不丢弃,保留至今,理由就是“那是家族历史,不可忘本”。

广丰两字代表一个家族承先启后的精神,即便当前已经无法经营生意,后代也仍然留存这块招牌。
广丰两字代表一个家族承先启后的精神,即便当前已经无法经营生意,后代也仍然留存这块招牌。

走过风雨飘摇的华光洋货店

现年67岁的黄丽梅,其爷爷本来在街场尾开洋货店,后来英军不允许街场尾有洋货店,爷爷就搬来火车头街继续做生意。当年这排店屋是两层楼的建筑,楼上多是住家楼下是店面。

当日军侵入时,节节败退的英军先炸毁令金的大桥,再烧毁火车头的这排店屋,意图不让日军横越过来和使用这些店屋。庆幸当时爷爷和父亲等人早已把一部分货物转运进大山芭里头,人也已躲进大山芭没受到伤害。但是,过后还是被日军发现货物的收藏处,被刮走充公。

那个时期,虽然他们损失惨重,可之后英军欲赔偿他们一间店屋,并委托一个发展商建造店屋再转交给他们。

不料节外生枝,发展商并没有建造店屋,反而卷款逃走,英军就赔偿3000块钱给他们。“当时的情况很混乱,我们也还没有决定要不要重新开门做生意,因为无论是货物或金钱上的损失元气大伤,叔叔们只好先到外地工作。

“然后,又发生有人霸占我们的店铺的困境,迟迟不肯把店铺还给我们,只得通过律师发出律师信来追讨,辗转才失而复得。

“对方有要求把店铺转租给他,因为他一时也找不到店面做生意。后来,我们有出租给他一段时间,至他找到新的店铺为止,我们再拿回重振旗鼓。”

年轻时的黄丽梅是在店内后端做裁缝。当顾客多的时候,经常要先放下手头上的布料,先帮忙父亲做生意;待所有顾客都离开了,才继续自己的活儿。

嫁到居銮的她每日往返居銮令金两地。她不讳言,现今的生意是靠熟客撑住,也不志在赚多少钱,纯属守着祖业。纵然家人有提到结业的问题,但是她没答应,因为实在舍不得就这样直接结业,毕竟是前辈的心血也有感情,她会做到不能为止。

位于角落间的华光洋杂店和其他同一排店铺曾被英军炸毁再获得赔偿重建。
位于角落间的华光洋杂店和其他同一排店铺曾被英军炸毁再获得赔偿重建。

远近驰名的胶刀王

一说起胶刀这种旧时的工具,令金人还有拉美士、彼咯、拉央拉央跟昔加末等地方的好些胶工,就一定会提起“新利打铁店”。因为这店家手做的胶刀不但手工好,而且很好用。所以慕名前来的顾客来自各地,店老板林多尼得依赖火车送货到当地。

回溯往事,他的国籍是新加坡,自小从彼岸过来马来亚工作。籍贯是福清的他早年在新邦令金拜师学艺,后来,就有人问他为何不自己创业?这一语点醒他的凌云壮志。

在1970年“新利打铁店”的招牌,就挂上令金阿都拉街的其中一家店铺门前。由于用心努力细心耐心决心十足,因此他手工制作胶刀和其他铁器的功夫,让人赞不绝口。尤其是他有双火眼金睛,单凭肉眼就可断定一把胶刀的优劣,刀口刀片刀柄有哪些不足,还应该敲打多久多少次,才算合格才是最好。

如此30年过后,连他的孩子孙子都对他的打铁功夫佩服到五体投地,深感经验丰富可怎样左右专业的脉络。

虽然他有收一个徒弟,而孩子也知道手做胶刀的步骤和细节。但孩子志不在此,自然也就无法接手。2003年,没有接班人的他由于患病不得不结束营业,较后,这店铺就租给令金中华公会当会所。而他与徒弟亦在很短的时间内先后离世。可他手做胶刀和其他铁器的身影,依然深深地嵌入后代的脑海里。

新利打铁店于2003年结业,较后,这店铺就租给令金中华公会当会所。
新利打铁店于2003年结业,较后,这店铺就租给令金中华公会当会所。

盛载回忆的令金书局

2017年,年过51岁的令金书局因为无人接手而关上那扇门,年迈的老东主林福来终于正式退休。但这间书局盛载着很多当时是学生,现今是壮年人的集体回忆。

回想1966年他离开万荣发洋杂店后,获得一位印度中学校长的鼓励,决定开设书局售卖文具与教科书。主要是当地有三千多个学生,包括来自拉央拉央和新邦令金的中学生。

他仍记得,每逢一放学,整间店里立刻拥进许多学生买文具、复印或买书。

而最热门的货品竟是独家的冰淇淋,一天可以卖出几十块钱,当年币值很高故等于赚不少钱。

林福来当年在自己一手开创的令金书局门前留影。
林福来当年在自己一手开创的令金书局门前留影。

延伸阅读:

【百年老镇令金/01】令金,隐身油棕园的寂静小镇

【百年老镇令金/02】从历史遗迹窥看令金的今昔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