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焦点

|
发布: 12:15pm 22/04/2021

【語文規範逐個看/01】有了kuetiau從此不koay teow 語文規範,規範了什麼?

作者: 白慧琪(副刊记者)

今年3月初,國家語文局在社交媒體上貼文表示粿條的正確拼寫是“kuetiau”。
今年3月初,國家語文局在社交媒體上貼文表示粿條的正確拼寫是“kuetiau”。

ADVERTISEMENT

今年3月初,國家語文局在社交媒體上貼文表示粿條的正確拼寫是“kuetiau”,馬上引起熱烈討論。生活上常見的“koay teow”、“kuetiaw”、“kuay teow”竟然都劃上叉叉,正確規範的“kuetiau”,你又曾見過或使用過嗎?

語文規範,誰說的算?那麼多外來詞彙,為什麼非要拼寫成這個樣子?且讓國家語文局(DBP)語言與文學發展部總監阿邦帕德里一一解釋……

報道:本刊 白慧琪
攝影:本報 陳敬暉

語文為什麼需要規範?看看那一字排開的“koay teow”、“kuetiaw”、“kuay teow ”,以及正確拼寫的“kuetiau”,一看都是粿條嘛……

“學生在考試或寫作時,該寫哪個呢?如果西馬慣用一種拼寫,東馬寫另一種,該怎麼辦呢?”國家語文局語言與文學發展部總監阿邦帕德里(Dr. Abang Patdeli)反問。

是以,語文規範的目的是統一文字拼寫,確保教學、各種官方場合,以及行政書信往來都使用統一正確的馬來文,避免造成混亂。阿邦帕德里解釋,馬來文的規範牽涉幾方面:拼寫(ejaan)、發音(sebutan)和各種語法(tatabahasa)。說著,他展示幾本規範語文時的參考書目:

1. 《Pedoman Umum Pembentukan Istilah Bahasa Malayu》(馬來文詞彙指南)

2. 《Daftar Ejaan Rumi Bahasa Malaysia》(馬來文羅馬拼音目錄)

3. 《Kata Bahasa Sukuan untuk Perbendaharaan Kata Bahasa Malaysia》(馬來語詞彙中的族群方言)

4. 《Tatabahasa Dewan》(語文局語法)

馬來文規範語文時的參考書目。
馬來文規範語文時的參考書目。

回到“粿條”,來看看馬來文的拼寫、發音系統如何支撐“kuetiau”才是正確的寫法?

馬來文的發音系統裡本來就有e taling(é,如ekor的發音),所以馬來文不寫ay,而是寫e。例如,沙爹不寫satay,而寫sate;同理,粿不寫kuay或koay,因為馬來文kue就足以表現類似“估誒”的發音。

又,馬來文本來就有3組雙元音(Diftong):ai、oi和au。其中au就能發出“凹”的音,所以,條寫成tiau,而非tiaw或其他拼法。

“當然,名字Tay就另當別論。”阿邦帕德里強調,特別名詞如名字、品牌名稱不受規範。一般納入馬來文的外來詞彙多數是普通名詞和形容詞,以豐富馬來文的詞彙。既然已經成為馬來文,當然得根據馬來文既有的發音和拼寫系統造字。

馬來文的外來詞彙造字需考量的因素

讀到這裡,你腦中是否也跳出很多不知是英文還是馬來文的詞彙?且看阿邦帕德里一一舉例說明,馬來文的外來詞(kata pinjaman)造字時需考量什麼因素:

●馬來文字發音系統

例:面,mi,而非mee。

與kuetiau同理,馬來文已有i的發音(類似“一”),因此面正確的馬來文字是mi。

●確保沒有歧義

例:米粉,mihun,而非mihon、meehon、mihoon……

阿邦帕德里常開玩笑,吃了mihon,肚子會響。因為,hon在馬來文是車笛的意思,mihon反而是“車笛面”,根本不是米粉。

又如近來熱烈討論該怎麼規範的肉骨茶“bak kut teh”,若把kut寫成kot可要鬧笑話了,因為kot是西裝大衣(coat)的意思。

雖然kuetiau、mi、mihun詞彙早已規範,日常生活卻仍常出現其他寫法。“誰會理會呢?除了像我們這些研究語文的,一般民眾才不管菜單上怎麼拼,吃就是啦。”阿邦帕德里說完又嚴肅提醒:“但是在學校我們還是得用規範詞彙啊!”

●視覺感官

例:paket,源自英文packet,國語字典釋義為“郵寄包裹”。

若按照發音,packet的馬來文字應寫成peket。但,如此一來難讓人聯想到英文原字,因此只除掉c,保留a,拼寫成paket。

“當然,根據正確的馬來文發音應該讀‘帕’,不過發音真的很難控制。”阿邦帕德里也說,大學universiti正確的馬來語讀音是“烏”,就像ular、ulat,但很多人還是念“優”。

阿邦帕德里說,創造馬來文字時,除了字義正確,聽起來也要和諧。
阿邦帕德里說,創造馬來文字時,除了字義正確,聽起來也要和諧。

●讀音和諧

例:jerayawara,源自英文roadshow,路演、巡迴演出、巡迴展示。

若直接翻譯road(路)成馬來文是jalan,但拼寫成jalanwara讀起來並不悅耳。試試伊班語jalai,拼起來jalaiwara也不好聽。jeraya是砂拉越馬來文,意思也是“路”,jerayawara聽起來順耳多了。

阿邦帕德里說,創造馬來文字時,除了字義正確,聽起來也要和諧。又如talk show(脫口秀),馬來文寫成bicarawara。若把talk翻譯成cakap,拼寫成cakapwara,是不是也不好聽?

多取用名詞和形容詞

舉了那麼多例子,都是從英文、華文或福建話等方言借來的詞語,成為“外來詞”。阿邦帕德里解釋,外來詞之前,語文學家當然首先考慮翻譯外語,看看馬來文是否有能夠表述相同意思的詞彙。翻譯不來,才考慮取用,根據馬來文語言系統調整拼寫,成為馬來文。

例如cancel(取消),馬來文拼寫是kensel,但馬來文也有原字batal,是以“被取消”不寫成dikenselkan,而是馬來文自有的dibatalkan。

通常,取用外來詞彙是名詞和形容詞,不取用動詞。例如,transformasi來自英文transformation(轉型)。英文的動詞是transform,但馬來文用在動詞會變成mentransformasikan。

●外來詞彙

例:sabun,來自法文savon,肥皂。

例:sampan,來自華文“舢板”,馬來文為perahu;cawan,來自華文“茶碗”,意思為茶杯,馬來文為cangkir。

阿邦帕德里坦言,馬來人都少用perahu和cangkir,又問,華人會不會也不知道這些詞彙源自華文呢?

pokai,廣東話“撲街”收錄在《Kamus Dewan Perdana》的意思是破產。
pokai,廣東話“撲街”收錄在《Kamus Dewan Perdana》的意思是破產。

外來詞納入馬來文,自有一套造字法。
外來詞納入馬來文,自有一套造字法。

●各族群方言

例:merarau,伊班文“午餐”。

馬來文“午餐”是makan tengah hari,3個字,有點長。阿邦帕德里說,雖然merarau已經納入字典,但怎麼讓民眾普遍使用,還是得迴歸社會自然發展。“可在一些場合的紀念手冊或節目表試用merarau,看看人們會否接受?”

●確保不敏感、貶義

例:Keling,吉靈。

Keling在馬來西亞泛指印度人,近來印裔社會覺得這是貶義稱呼。阿邦帕德里解釋,這一詞在很久以前就已經收錄字典,“我們能夠妥協的,也許是減少使用或不再用在成語中。”例如seperti keling karam,意思是非常吵鬧。

他認為,有些詞彙也許是從前的馬來人不夠敏感,但當時他們是否真的心存貶義?例如,sepet(單眼皮),mata sepet seperti orang Cina(像華人一樣單眼皮)。“當然,不是所有華人都是單眼皮,但持平而論sepet本身並不是貶義詞。”

他也分享,情境不同,使用的語言也不一樣。在他的家鄉砂拉越,形容皮膚白會說putih macam Cina。“在我們鄉下,沒什麼白人,的確是華人比較白啊。我們不會說putih macam kapas(像棉花一樣白)或macam orang putih(像白人一樣白)。”

近來,國家語文局授權馬來西亞華語規範理事會提供肉骨茶的馬來文官方規範譯名。經《星洲日報》民調,參與投票的1298人中有74.7%投選“bak kut teh”。然而,這還沒有塵埃落定。

阿邦帕德里強調,新詞納入字典前,還需經過語文專家交叉比對各族語言、方言,確保新詞在其他語言不帶貶義或歧義。

延伸閱讀:

【語文規範逐個看/02】在規範與本土特色之間 本地華語不隨波逐流

相關稿件:

【音樂這些事/01】音樂人不是點播機  隨點隨播  你行你上呀!

【普魯斯特效應/01】切不斷的情感區域  味之記憶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