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天前,“星爺”周星馳公佈即將開拍《少林女足》,並全球公開招募演員。此消息一出,在社交媒體上立即引起轟動,不少本地藝人亦發帖響應,以期望獲得星爺青睞。
“波,並唔系咁射嘅”(球並不是這樣射門的),這句對白開啟了足球與少林功夫的夢幻結合。雖然電影中出現的武術套路並不全是同一個流派,但星爺用了一句“天下武功出少林”來概括。
ADVERTISEMENT
說到這句話,不知大家是否發現,無論是民間傳奇抑或武俠小說,又或者是各種的武俠片、功夫片中,少林總是必不可少的名門大派,少林寺更是成為了許多人心目中的武術聖地。為何唯獨少林寺與功夫密不可分呢?這一期,我們來聊一聊歷史上真實的少林寺。
少林寺的創立,與一位來自古印度的僧人有關。這位高僧來自東天竺,名字叫做跋陀。他抵達中國時正值北魏時期,佛教在當地迅速發展。當時虔誠的北魏孝文帝曾接見跋陀,並聽他講經。為了留住這位高僧在中原弘法,孝文帝在公元495年選擇在河南登封嵩山的少室山下建造寺院,命名為少林寺。
30年後,另一位高僧從古印度坐船到廣州,然後一路北上抵達少林寺,開創了中國的禪宗傳承。這一位高僧就是被中國禪宗尊為“西天第二十八代祖師”(釋迦牟尼的第二十八代弟子)及“東土初祖”的達摩。因此,少林寺也被譽為禪宗祖庭。
少林功夫甲天下的起源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相比起禪宗佛法,如今的少林寺最為海內外熟知的,莫過於少林功夫。那少林功夫的起源是怎樣的呢?有關少林功夫起源的傳說除了傳自達摩,有的認為是開山祖師跋陀所創,有的認為是跋陀的弟子慧光和僧稠所發明。不過這幾種說法都缺乏有力證據。
實際上,少林寺自創立以來,寺院中的僧人就已開始習武。主要是因為少林寺位處嵩山深處,山勢險峻,自然條件惡劣。為了生存,少林寺的僧人必須要有強健的體魄。再加上少林寺一帶樹林茂密,經常有猛獸出沒,所以少林寺僧人需要學功夫來保護自己。
僧人習武保衛寺院財產
更重要的是,與統治階級關係密切的少林寺歷朝歷代都曾受到朝廷的重視,所以古時候的少林寺擁有大量土地田產。為了避免盜賊或叛軍的侵略,僧人必須習武來保衛寺院財產。
少林學佛需要修禪,少林僧人習慣在山中尋找寂靜的地方一邊靜坐參禪,一邊活動練武,禪拳歸一成為少林功夫的特色。在經歷長時期的演練、傳承後,少林功夫也開始形成了自己的武術體系。來到明清時期,少林這個武術流派逐漸成型。根據文獻記載,明朝的少林武術已經出現拳、劍、鞭、戟等多種套路,而當中的拳法和棍法更是名聞天下。
歷史上,少林武僧曾多次參與朝廷的戰事。比如明朝正德年間,少林武僧周友曾多次率領僧兵協助朝廷平定農民起義軍,甚至鎮守山陝邊關、征討雲南等,3次立下奇功,所以周友又被稱為“三奇和尚”。不過在諸多戰事中,當今最為人熟知的應該是“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情節。“功夫皇帝”李連杰出道的首部電影作品《少林寺》講述的就是這一個故事。
這件事發生於隋末唐初,當時王世充在洛陽篡位,自稱大鄭皇帝,然後派侄兒王仁則殺死皇泰主楊侗,隋朝滅亡。王仁則是王世充哥哥的兒子,被封為唐王。公元620年,唐朝秦王李世民帶兵攻打洛陽,當時駐守登封的王仁則佔領了少林寺田地。為了保護寺院田產,少林寺組織了13位武僧攻擊王仁則,最終生擒了他,並把他獻給李世民。
不過,唐朝朝廷卻以少林寺為王世充財產為理由,一度被沒收,僧侶被逼還俗耕田。所幸最後李世民登基後為少林寺平反,恢復少林寺,表揚少林寺僧人的功績,同時賞賜少林寺大量田地。所以“十三棍僧救唐王”並不是史實,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十三僧擒王仁則助唐”。
參與抗倭戰爭,勢力逐漸南渡
在香港電影工業鼎盛時期,少林功夫的聲譽更是通過各類功夫片和武俠片傳遍全世界,引起學功夫熱潮。即使電影中主要講述的是流行於福建、廣東地區的南拳,其來源大多數都與少林扯上關係。為何河南少林寺的功夫會在東南沿海地區盛行?這就必須提到歷史上的抗倭戰爭。
明朝時期,來自日本的倭寇經常在東南沿海地區上岸攻擊平民百姓和船隻,燒殺掠奪。朝廷因此多次出兵剿滅倭寇,其中包括戚繼光、俞大猷等名將。當時,少林武僧曾大規模參與抗倭,同時也有不少將領聘請少林武僧協助訓練軍隊,傳授少林功夫。因此,少林武功開始在南方流傳,形成“南少林”武術流派。
明朝滅亡後,南方出現大量反清復明的地下組織,招攬習武之人抗爭自保。少林武功就在這段時期逐漸發展成洪拳、蔡李佛拳、詠春拳等知名南拳流派。這就是“天下武功出少林”的由來。
回頭一算,《少林足球》原來已經是22年前的電影了,但其中的對白、人物和情節至今依然記憶猶新,甚至不時還會被網民製成新的網絡哏流傳,可見其影響力深遠。最後,就讓我們期待星爺的新作吧!
相關文章: 林家豪/歷史上真實的西天取經 林家豪/粽觀世界 林家豪/粽子宇宙 林家豪/金人、白馬與佛法 林家豪/春花秋月何時了 阿薊/嗜甜無極限的菲律賓甜點 牛忠/張頌文 彭健偉/平板電腦上那張我的臉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