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栏

|

活力名家

|

豪古一派

|
发布: 8:00am 12/03/2024

林家豪

豪古一派

龙门石窟

法相庄严——龙门石窟佛教造像

佛像来源

健驮逻

古阳洞

宾阳洞

奉先寺摩崖石雕

林家豪/法相庄严——龙门石窟佛教造像

作者:林家豪

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堪称皇家石窟寺艺术的典范。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

洛阳龙门石窟。

近几个月因缘际会,有幸受邀出席一些与佛教文化或艺术相关的活动,又碰巧手上正在研究一批明朝中期的佛教水陆画,让我对佛教造像艺术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记得有一次,其中一位朋友就问及佛像的造型从何而来,是不是都有固定的样貌或规定?

ADVERTISEMENT

佛教是由古印度北方迦毗罗卫城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在公元前6世纪所创立。但佛本无相,所以佛教最初是以符号来象征佛陀,而不是借由偶像来表示。那现在我们常见的是哪里呢?答案是(又写成“犍陀罗”)。

受希腊文化影响开始出现佛像

健驮逻,是一个位于现今阿富汗东部和巴基斯坦北部的古印度国家,历史上一度是古印度与波斯之间的交通要塞。由于位处战略位置,所以健驮逻曾被波斯占领,后来被打到东边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亚历山大大帝虽然是马其顿人,但非常崇拜希腊文化,所以所征服之地他都会将希腊文化艺术传入当地。这种特殊的环境下,笃信佛教的健驮逻当地开始出现模仿希腊雕像而创造的佛像。

深目、高鼻、薄唇、波浪卷发,身着希腊式长袍,是典型的健驮逻佛像。(现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当佛教传入中国后,佛像也随之传入,但其外观也从早期的希腊化,渐渐西域化,最终中国化。

在魏晋以后,南北朝的佛教获得空前的发展,为后来盛唐的佛教全盛时期建立基础。尤其是在北朝,佛教深受五胡政权的喜爱,上至皇帝,下至民间,都热衷于信仰佛教。

借开窟造像发愿、累积功德

再加上当时流行信众发愿建造释迦、弥勒、观音等雕像,为父母、妻子、自己或家族累积功德,用来实现现世利益或来世愿望。因此,从这段时期开始中国北方地区流行开窟造像,包括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都是中国佛教艺术的代表作。今天,我们就以北魏皇家主持开凿的龙门石窟为例子,让大家认识中国佛像的演变。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边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山西平城迁到河南洛阳,并开始开凿石窟。从北魏到宋朝的四百多年间,龙门石窟陆续不断有各种大规模开凿活动,其中以北魏和唐朝的规模最大。龙门石窟现存洞窟超过2300个,碑刻题记2800块,佛塔60多座,造像近11万尊。最具代表的石窟是、宾阳中洞和奉先寺。

古阳洞位于龙门山南段,开凿于公元493年,是北魏孝文帝为3年前病逝的祖母冯太后开凿的功德窟。同时,也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书法艺术最高的一个洞窟。

古阳洞是由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开凿成的,地面呈马蹄形,主像是释迦牟尼,身穿双领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端坐在方台上。主佛左侧的是手提宝瓶的观音菩萨,右边的是拿摩尼宝珠的大势至菩萨。洞窟中的大小佛龛多达数百个,雕造装饰十分华丽。

古阳洞。

另一个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就是,是北魏宣武帝为父亲孝文帝开凿的功德窟。宾阳洞开凿于公元500年,历时24年,但只完成了3个洞穴中的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了唐朝才完成。

宾阳中洞平面为马蹄形,中央雕刻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八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石窟正壁是五尊石像,释迦牟尼居中端坐,弟子迦叶、阿难和文殊、普贤菩萨分列两侧。释迦牟尼像面颊清瘦,脖颈细长,体态修长,身着宽袍大袖袈裟。前壁南北两侧,自上而下有四层精美的浮雕。第一层是以《维摩诘经》故事为题材的浮雕;第二层是两则佛本生故事;第三层为著名的《帝后礼佛图》;第四层则是十神王浮雕。

宾阳洞。

第三层的《帝后礼佛图》雕刻了北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后的供养行列,反映当时宫廷的礼佛活动,制作精美。而且这组浮雕与受印度风格影响的云冈石窟浮雕不同,融合了更多中国文化特色,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然而可惜的是,在上世纪30年代,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远东部主任普爱伦通过北平古玩商人勾结土匪将这组浮雕偷凿带走,现在分别陈列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本来是一组的《帝后礼佛图》,如今北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后却分隔在美国两座城市。
龙门石窟,皇家石窟寺艺术典范

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一定是。奉先寺开凿于唐高宗与武后并称“二圣”时期,为当时的皇家寺院。整个石窟气势宏伟,长宽各30公尺,共有九尊大型石像,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是释迦牟尼的报身佛。这座佛像通高17.14公尺,头高4公尺,耳朵长达1.9公尺,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一双眼睛微微凝视着下方。高直的鼻梁,小嘴长耳,露出祥和的笑意。身着通肩式袈裟,圆融和谐,安详自在。整尊佛像看起来像是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同时暗示了武则天的信心。卢舍那大佛左右两侧是大弟子迦叶、小弟子阿难,两位雍荣华贵的菩萨,两位英武雄健的天王和两位咄咄逼人的力士石像。

奉先寺摩崖石雕。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堪称皇家石窟寺艺术的典范。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而唐代人们以丰满为美,所以唐代造像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两个朝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也反映出佛像造型逐渐融入中原风格的演变过程。

总的来说,魏晋的秀骨清像、唐代的雍容华贵、宋代的典雅秀美,奠定了汉传佛教中佛教造像的基本法则,成为我们现代人大多数对佛像的固定印象。

相关文章:
林家豪/龙行龘龘·叠字宇宙
阿蓟/像极了汤泡粥的Moi sup
梁靖芬/有意思
李系德/“贵价芝”九层糕与雀仔蛋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