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周刊专题

|
发布: 7:00am 27/05/2024

独立乐团

非主流

黄火

扩音版图

Soundscape Record

麦伟豪

独立音乐

马来文化

乐团

马来文

多元

音乐

文化

独立

【马来文化场域/05】扩音版图:引进外国乐团,奠基马来独立音乐圈

报道:本刊特约 叶蓬玲

尽管圈的华裔艺人占少数,但背后推手可就不一定了。本地主打后摇演出的)创办人就是华人——,他也与其他两名伙伴在八打灵再也经营展演空间“现场因素”(Live Fact)。

【马来文化场域/05】扩音版图:引进外国乐团,奠基马来独立音乐圈
2008年,后摇乐团“天空大爆炸”在吉隆坡的演出。2024年,他们已成为国际知名的后摇团体,并于2月底再度访马演出,合作伙伴仍是扩音版图。(摄影:Ricky Sow)

创立扩音版图超过20年,今年53岁的麦伟豪,音乐养分起源于生长环境。

ADVERTISEMENT

“我小时候住的格拉那再也(Kelana Jaya)是个马来区,会跟马来朋友一起踢足球。刚上中学很自然地开始看马来音乐节目,认识很多本地马来歌手,邻居朋友也会介绍。我很喜欢马来乐团那时流行的抒情摇滚,当然也有接触港台音乐;本地华人歌手规模当时还不大。”

麦伟豪原本是报馆广告行销员,1997年“烈火莫熄”爆发前,他与友人组织独立音乐先锋“”,以激进态度批判温情的本地主流华语音乐创作,掀起一波争议之余,也带动了华语乐团风潮。惟黄火在2001年因理念分歧而拆伙。

同年,麦伟豪成立扩音版图,将触角伸向更大、更多元的都市乐迷市场。

他坦言,转型初期并不顺利,独立音乐圈主要群体是巫裔,也对他曾是“黄火”一员印象深刻。

【马来文化场域/05】扩音版图:引进外国乐团,奠基马来独立音乐圈
麦伟豪:把马来乐迷想看的欧美日非主流或独立乐团带进大马,是扩音版图获得马来乐迷认同的转捩点。(摄影:本报 黄志汉)

“大家会觉得我们之前有点沙文主义,为什么只推华人乐队,他们不了解我们当时是要挑战本地华语音乐创作的主流风格。可能当时我们也没有很好地去沟通吧。”

一切的转捩点发生在2008年,扩音版图引入了美国知名后摇乐队“天空大爆炸”(Explosions In The Sky),误打误撞地收获广大马来乐迷的支持。隔年,麦伟豪趁热打铁,把名气更大的苏格兰后摇乐团“魔怪”(Mogwai)带到吉隆坡会展中心演出,奠定了厂牌与后摇(post-rock)之间的“渊源”。

“把马来乐迷想看的欧美日带进大马,是扩音版图获得马来乐迷认同的转捩点。那时没人在做这块,它有一定的门槛和难度。”

【马来文化场域/05】扩音版图:引进外国乐团,奠基马来独立音乐圈
后摇乐团“天空大爆炸”2008年于吉隆坡演出的宣传海报。(图:网络)
华裔在独立音乐圈的现状

那次“转型”,其实来自扩音版图面临的瓶颈,“即使我们想做马来乐队也不会很成功,毕竟独立音乐本来就是马来人擅长的领域。”

为何华裔或华语作品在独立音乐圈较为少见?麦伟豪认为,早期主要是资讯不流通,以及和价值观的差异。

“马来音乐圈(包括乐迷)盛行自制一些fanzine来交换资讯、交换自创的demo(样本唱片),或出一些自己的音乐刊物。华裔听众如果没有主动去找,就没有渠道吸收到资讯。”

“华裔的成长环境可能相对地会比较多约束,会偏向把音乐当成娱乐,而不是要追求或拓展的志业。”

不过,他观察到,网络普及让吸取资讯的管道相对平等后,华裔在独立音乐圈的参与度已有改变。目前,在Live Fact举办的演出中,华裔比例大概占一至两成。“有时也会看到二十多岁的各族朋友成群结队一起出席,但华裔还是以受英文教育的城市青年为主。”

【麦伟豪推荐的本地独立乐团】

【马来文化场域/05】扩音版图:引进外国乐团,奠基马来独立音乐圈

以吉兰丹马来语创作的庞克乐团No Good。

【马来文化场域/05】扩音版图:引进外国乐团,奠基马来独立音乐圈

这几年悄悄在海外红起来的华裔乐团Baby Chair。

【马来文化场域/05】扩音版图:引进外国乐团,奠基马来独立音乐圈

曲风多变的庞克团Sweetass。

关注青年人的音乐偏好,迎接另一波转型

由于客群不同,要办一场让各族群都愿意参与的跨语音乐节仍相当困难。无论是马来音乐节加入华语乐团,抑或主打华语乐团的音乐节加入非中文阵容,票房都很难打破魔咒,除非有国际巨星的加持。

在这个听歌渠道不再被垄断的分众时代下,乐迷爱听什么早已变得难以捉摸。麦伟豪坦言,扩音版图原本的后摇乐迷许多都已年纪渐长,35岁或以上的他们因为生活形态改变而减少看团次数。为此,扩音版图也一直关注青年听众音乐偏好的转变,以迎接另一波转型。

“马来独立音乐趋势的话,嘻哈有自己的社群,蛮强的。今年3月有个嘻哈音乐节Gerak Luu Fest,至少吸引了两三千人到场,非常拥挤。可见这个分众社群已经足够壮大,只是没有被主流乐迷发现。”

相关报道:
【马来文化场域/01】出版社Fixi:小说题材多元百无禁忌,不怕书被禁,最怕没人读
【马来文化场域/02】Tokosue:主打小志刊物Zine,让你书写自己的故事
【马来文化场域/03】独立杂志《Svara》:走非虚构书写方向,复兴马来文针砭时事议题
【马来文化场域/04】打包音乐节:推广本地独立创作,让独立音乐被听见
【马来文化场域/06】新时代古物市场,让年轻人爱上古玩收藏古玩!

延伸阅读:
【音乐造浪者/01】DJ──音乐派对上的魔法师,带领你一起狂欢舞起来!
【音乐造浪者/02】梦想当DJ,这条路不容易走!
【音乐造浪者/03】酒吧 X DJ──如何用音乐治愈人心?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