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栏

|

文化空间

|

古晋笔记

|
发布: 7:00am 27/05/2024

中国

砂拉越

古晋笔记

蔡羽

婆罗洲

古地名

史籍

古名

蔡羽/史籍裡似遠還近的古地名

作者:蔡羽

古代婆羅洲的歷史記錄相當匱乏,而且零散,充滿神秘感。這座世界第三大島也稱為加里曼丹島,儘管在石器時代已有人跡,不過要到了地理大發現之後,才開始被西方世界“大發現”。倒是隔著南中國海與婆羅洲遙遙相望的中國,在不少裡留下蛛絲馬跡,描繪著模糊的婆羅洲舊聞。

蔡羽/史籍裡似遠還近的古地名
《諸蕃志》捲上《渤泥國》的記錄中,提及“西龍宮”這個地名,指的就是砂拉越。圖為山都望山,是早年航海抵達砂拉越時的重要地標。

中國馬來語專家吳宗玉教授在汶萊出版的《中國古籍中的文萊史料彙編》(Brunei dalam sejarah China),彙編了中國史籍上有關婆羅洲的記錄文字,反映了古代婆羅洲的一些風土民情。

ADVERTISEMENT

首先要指出的是,被視為異域番邦的婆羅洲在史籍上有很多,這些記錄跟當時的航海貿易或朝貢活動有關,不同時代的學者通過描述指出其方位。當然,婆羅洲島面積廣闊,載入史籍的指的未必是島上的同一個地點。

婆羅洲古名有哪些?

《中》書編入的史籍資料,早至唐宋以前。公元三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康泰受吳國孫權指派到南中國海各國訪問,歸國後出版的《扶南土俗》,記錄“諸薄之東北有巨跡洲”,而且還說這裡的人民不種田,種芋,並且將大蚶螺做成杯運往扶南(今柬埔寨、泰國東部和越南南部一帶的大國)。諸薄是今天的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其東北的巨跡洲指的就是婆羅洲。巨跡洲,也作“巨延洲”。另有其他史籍也證實,蚶螺是巨跡洲的對外貿易商品,康泰等人接觸的應當是島上的沿海番邦。

蔡羽/史籍裡似遠還近的古地名
《宋史》中有關渤泥的記錄。(圖:中國古籍中的文萊史料彙編)

“婆利”是常見於史籍的古名,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的《高僧傳》卷七〈慧嚴傳〉,他是南朝宋時的一位高僧。婆利異譯的還有浮利國、婆黎國等,指的都是今天的婆羅洲。唐朝人姚思廉著《梁書》卷五四〈諸夷〉對婆利國有相當詳細的描述,指出它“在廣州東南海中的島上,距離廣州有兩個多月的行程。國界東西相距五十日行程,南北相距二十日行程,有一百三十六個村邑,氣候暑熱”。文中也說明了婆利國的稻穀一年兩產,還有一些物產,以及國王的穿著裝扮等。在南朝梁普通三年(522年),婆利國遣使進貢白鸚鵡、青蟲、琉璃器、古貝、螺杯、雜香、藥等。雜香,個人猜測應當是香料。

這份記錄裡對風土民情的描繪,也被不少後世的史籍引用。此外,在同一卷內還有幾個有趣的古地名,比如從南中國海到爪哇海稱為“漲海”;從南中國海以南到爪哇海又稱為“大漲海”。此外,這裡又出現“諸薄國東面有馬五洲”,指的可能也是婆羅洲。

婆利國除了向南朝進貢,到了隋朝也有進貢記錄,《北史》卷九五〈婆利傳〉提及了此事,但又說“後遂絕”,大概之後斷了來往。

唐代樊綽所著《蠻書》卷第六〈雲南城鎮〉使用“渤泥”(又稱“婆羅”)這個古名,是此名首次出現在中國史籍。

蔡羽/史籍裡似遠還近的古地名
歷史上的汶萊(渤泥)很早就跟中國有來往,圖為位在汶萊首都市中心的廣澤尊王廟。
在明清是“西龍宮”

《宋史》是中國官方歷史著作二十四史之一,在〈列傳第二百四十八—外國五〉的記錄中,對這個古國有更多的描述,比如“這個國家用木板作為城牆,城中居民有一萬多人,統轄著十四個州。國王居住的房屋覆蓋著貝多葉,民間的房屋覆蓋的是草”。這個描述,大概就有我們熟悉的熱帶風情了。

到了明清時期,渤泥的進貢記錄更多了,而且資料也越來越詳盡。南宋泉州市趙汝適在1225年著的《諸蕃志》捲上〈渤泥國〉的記錄中,更全面介紹渤泥國,提到了沙糊(碩莪)和尾巴樹(亞答樹),還提到多個地名,其中有個地名是“西龍宮”,指的就是今天的砂拉越。

要留意的是,史籍上列舉的古國名,確切位置或疆域範圍可能和今天的有所不同,原因除了古代的疆界概念較模糊,不同史籍撰寫者獲取的資訊可能也有誤差。在《明史》卷三二三〈外國〉四〈婆羅〉,寫著“婆羅又名文萊,在東洋盡頭處,西洋開始的地方”。根據吳宗玉教授的註解,這裡的婆羅“指加里曼丹島,包括文萊、沙朥越等”。此外,這裡的西洋,就是鄭和七下的那個“西洋”。

文中也提到,在萬曆朝時,婆羅的國王是福建人,有說是隨鄭和下西洋而留下者,其資料不難在網絡上找到。

1520年,明朝黃省曾編成的《西洋朝貢典錄》,提到永樂六年渤泥國王麻那惹加那乃嚮明朝朝貢時,受到明成祖高規格接待,但國王不幸病死於南京會同館,明成祖為他就地設陵。此時的渤泥,已經很明確指的就是今日的汶萊。

蔡羽/史籍裡似遠還近的古地名
在一些史籍上提及的“巨延州”,是否古晉倫樂地區加央河之音譯?
砂拉越的有趣地方

我個人深感興趣的是,在浩瀚的中國史籍裡,砂拉越的地名是否可以找出更多蛛絲馬跡,另有一本《古代南海地名匯釋》(陳佳榮、謝方、陸峻嶺合著)提供了一些訊息。儘管未拜讀全書,從一些零碎篇章所列舉的部分地名,還是挺有趣的——

“巨延州”可能是砂拉越倫樂地區的“加央河”的音譯;《諸番志》提及的“什廟”,可能是砂拉越的“詩巫”(Sibu)或加里曼丹的“三發”(Sambas);《南海志》卷七的“文杜陵”,可能指砂拉越的“民都魯”(Bintulu);《南海志》卷七的“沙羅溝”,一說指“砂拉越”,另說指砂拉越的小鎮砂拉卓(Saratok);《島夷志略》提到的“淡港”,有說指的或是“古晉港”;《諸番志》所載“麻羅奴”,可能跟馬蘭諾族有關;《南海志》提到的地名“論社、論杜”,可能是古晉“倫樂”(Lundu)。

人們常說,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而透過對這些痕跡的解讀,後世又可以發現什麼呢?這是讀史籍有趣之處。

延伸閱讀:
蔡羽/雲的故鄉,河的身世
蔡羽/三角坡的高牆之內
蔡羽/南中國海上的燕窩貿易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