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节制的牺牲中产阶级的利益,进而把资源转嫁给乡区、低收入阶层,未必就会帮他开辟新的票仓,反而可能会失去原本的中产选票,最后只是得不偿失。
ADVERTISEMENT
安华的团结政府执政满两年,执政路线已经清晰显现出来,那就是“劫富济贫”。当然这里所说的劫富济贫并非含有贬义,而是形容安华的社会经济路线主要就是通过经济资源再分配手段,让社会各个阶层,因应各自的收入而获得相应标准的社会资源。
但所谓的社会资源再分配,在安华政府的计划中,远比当初我们想象的落实汽油、柴油针对性津贴来得广泛。近几个月,安华内阁已经陆续放风,包括公共医疗、大学教育或者政府寄宿学校,未来也不排除将落实“劫富济贫”模式,即高收入的家庭在享用政府的教育、卫生服务的时候,必须付全额费用,而低收入者则继续想用原有的津贴模式。
表面上,这个政策原则上几乎没有问题,有钱人多付一点,穷人则少付一点,那不是很符合社会公平的原则吗?其实这个说法有巨大的漏洞,分别是“政府责任”和“收入定位”这两个方面。简单而言,如果要广泛的落实这种提倡社会资源再分配的经济公平(economic equity)政策,那么前提就是政府有能力全面、有效和精准的以收入定位划分出不同的经济阶级,以此来对标所获得的津贴数额。事实上,对这种改变社会保险(social securities)制度的学术研究显示,要精准划分出不同阶级是一个艰巨的挑战,其中要耗费的财政资源,可能还多过继续推行全民同等津贴制度。安华政府在今年年头推出的主要数据系统(PADU),已经悄然无息。这间接显示,单纯通过国民个人资源申报的方式,对收入定位划分没有显著的帮助。政府最后还是必须依靠各个渠道,如雇员公积金、税收局和国民登记局等获得的大数据才可以达到精准的效果。
至于站在“政府责任”这个哲理角度来看安华在卫生和教育领域也无差别落实针对性津贴,这就有点谬论了。取消汽油全面津贴,在政治道德上无可厚非,因为汽油可以算是半奢侈品。但是卫生和教育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公共服务,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应该公平给与所有公民的社会保障。政府的确应该通过汽油针对性津贴制来省下一笔公共开销,但是如果在中小学教育或者政府医院也要落实阶级付费方式,那么就有点矫枉过正了。更别说当中牵涉比汽油津贴更为复杂百倍的政策更变,一不小心就会引起大层面的社会动荡。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这只是安华要赢得选票的民粹说法。安华执政至今两年,他意欲赢得保守、乡区和低收入阶层的选票,以便未来可以单独执政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但这和公正党以及希盟现在的政治定位存在很大的落差。希盟和公正党可以从2008年破茧,到2018年执政,然后在2022年再度上台,其最关键的支持力量就是中产阶级。作为一个中产阶级选民拥护的政党,安华应更理性看待其“劫富济贫”的政治路线。无节制的牺牲中产阶级的利益,进而把资源转嫁给乡区、低收入阶层,未必就会帮他开辟新的票仓,反而可能会失去原本的中产选票,最后只是得不偿失。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