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栏

|

文化空间

|

古晋笔记

|
发布: 7:00am 09/12/2024

文化

古晋笔记

蔡羽

拉让江

婆罗洲文化博物馆

墓柱

Kelirieng

Lo’o Pilah

Tajau

二次葬

普南族

Punan

蔡羽/消失中的墓柱文化

作者:蔡羽

内有很多文物,硕大的(或Kelidieng)及其上面精致的雕刻经常吸引访客的目光,每次在博物馆导览时大家都急不及待问起其掌故。此外,在砂拉越博物馆旧馆前,也树立着一根Kelirieng,根据记录是1925年从上游的这个村子搬迁过来,可以完整看到墓柱上方安放着,是收藏着骨骸的陶罐。

蔡羽/消失中的墓柱文化
砂拉越博物院旧馆前的Kelirieng墓柱。(图:蔡羽)

Kelirieng墓柱通常高30至50公尺,是一种古老的,现在一般说法指出它属于)的葬仪。在翻阅多份资料后,可以发现如果要更严格追溯Kelirieng墓柱的历史,它是拉让江上游多个族群的葬仪文化,除了普南族,在记录中还提及Sekapan、Kajaman、Lahanan等族群,早年他们也自称属于Kajang族,不过这些族名今天已经很少听闻,资料也非常有限。

ADVERTISEMENT

谁能够享有Kelirieng二次葬?

普南族世代以刀耕火种为生,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森林产品,旧日有严格的社会阶级制度,主要分为贵族、平民和奴隶三等。能够享有Kelirieng二次葬的,不止是贵族,还得是地位非常崇高的贵族,估计必须相等于百姓爱戴的“王”这类的身分,在部落里被尊称为Tengelan。

制作墓柱的材料,肯定是选用硬度较高的树木,有说用kayu lalou或kayu ta’a,也有说用盐木(Belian,婆罗洲铁木)。这类硬木很难腐坏,可以长久保存,适合作为“千秋万世”的墓柱。一旦选定了树木后,粗大的树就会被砍下运回村子,运输过程可是非常劳民伤财的。接着,再交由工匠雕刻,一般上需要三、五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而且过程中少不了各种相关的占卜和祭祀活动。负责的工匠也不是普通的工匠,必须清楚掌握合适的雕纹,以免触犯禁忌,引起灵体的不悦,届时还得举行祭祀祈求原谅。

蔡羽/消失中的墓柱文化
墓柱上安置的陶罐叫Tajau。(图:蔡羽)

著名的人类学家、探险家、艺术家已故刘其伟先生,数十年前曾经在婆罗洲进行深入的探索,并出版《婆罗洲土著文化艺术》,书中也用多页篇幅提及Kelirieng墓柱文化。根据刘老的考察和判断,墓柱上的设计除了美学考量,也各有象征意义,比如经常出现的人面主题,可能是纪念死者和炫耀权力、威望的一种手法;墓柱的大小,代表人力资源之雄厚;雕刻的繁复,展现财富的实力;墓柱上的犬文(oso)雕饰也经常搭配铜锣或瓷器等,这都是地位的展示。

刘老也从人类学的角度提及,“人类自数千年来,一直都认为生时是非常短暂,死后才是永恒,故此对诞生的仪式都是平平淡淡,只有对死后才这么庄重和铺张。不少的墓葬,确是使人钦佩他们有此惊人的工程成就”。

我们可以猜测,Kelirieng墓柱是事前准备的,情况可能类似古埃及法老王建金字塔。当一位普南族的Tengelan去世后,遗体会被保存,大约一年后的丰收季节再举行二次葬,将骨骸置入Tajau中,再将Tajau放置在墓柱顶端镂空之处,尽显崇高的气派。一根墓柱可以镂多个隔层,根据“王室”成员地位高低摆放Tajau。有些墓柱顶端还会加上巨石块,或者葬屋(Salong),更显尊贵。

蔡羽/消失中的墓柱文化
婆罗洲文化博物馆展示的Kelidieng。(图:蔡羽)
从古老树葬演变而来?

有一篇文章引述人类学家安东尼奥·格雷罗(Antonio Guerreiro)的看法,认为Kelirieng墓柱的习俗源自古老的树葬传统。历史上,树葬存在于很多地方,包括婆罗洲的原住民。有记录提及,树葬是将树身镂出一个洞口,将尸骨置入后再用树脂封口,最后再将镂出来的树木归位。经过时间的演变,这种古老的习俗进化出更为讲究的Kelirieng墓柱形式,这种可能是存在的。

必须一提的是,古老的Kelirieng墓柱葬仪也伴随着人祭的现象,也就是活人祭祀,一般会选择女性奴隶作为人牲。人祭现象在史前时代和信使时代之初,是相当常见的祭祀形式,比如中国的殷墟考古活动,发现殷商时期有非常大量的人祭行为,而距今将近四千年的殷商被视为中国最早有文字的朝代。

蔡羽/消失中的墓柱文化
饰有中国古代铜锣的墓柱。(图:刘其伟《婆罗洲土著文化艺术》)

在布洛克时期,白人拉者是无法容忍人祭和猎头文化的,于是通过各种手段打压,这也导致墓柱文化从19世纪末期逐渐消失。

Kelirieng墓柱不只是普南族的传统文化,也是展现高超雕刻工艺的艺术品,是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据知,现存墓柱数量不多,而且未被有效保护,因此学术界目前在展开抢救工作,并吁请有关当局重视这个课题。

延伸阅读:
蔡羽/英雄纪念碑工程与迁坟始末
蔡羽/史籍里似远还近的古地名
蔡羽/跟着历法出海下田!
蔡羽/被遗忘的河流老故事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