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印度餐馆里比纱丽更鲜艳吸睛的甜点时,都很想把它们一一尝遍,这时候理智就会拉着我说,不行不行,甜度爆表,小心吃了锯脚。好奇战胜理智,两个月前硬拉了朋友陪我呷甜甜,点了10款甜点,每件尝一小口,拍照记录,粗略整理出一篇印度甜点入门笔记。
ADVERTISEMENT
毫无意外,每一件甜点都甜得发齁,重糖重奶重油重香料,口味之重,非一般舌头所能承受。
怕吃了会锯脚的印度甜点
虽然只是蜻蜓点水般吃很小的一口,但还是感觉头皮发麻,又觉得背后有许多双眼睛盯着我们,好像在说哪来两个不自量力的疯女人,所以一边吃,一边努力做好表情管理,不敢流露半点痛苦神色,以免冒犯了旁人。
抬头时跟邻座的印度女士对上视线,她微微一笑,问是不是第一次尝试印度甜点,又说她最喜欢拉杜(laddu),但每次只点一颗,和儿子分享,少食多滋味,“因为太甜了!”
──呵呵,原来并非每个印度人都是蚂蚁人!后来在另一家店又听到老板说,为了迎合本地人的口味,本地的印度甜点都减糖了,在印度,甜点的甜度是这里的好几倍,当地人喝一杯咖啡至少下6包糖,一年到头,大大小小的庆典都要吃甜点,因为甜点象征祝福,日常生活里,人们也耽溺于糖瘾,因为很多人都是靠着出卖劳力讨生活,甜食能迅速补充能量。
当天的10款甜点,我们最喜欢的也是拉杜。拉杜是一颗由许多小圆珠组成的小圆球,做法是把鹰嘴豆面糊过筛到油锅里,炸成一颗颗小圆珠,再用糖浆包裹小圆珠,捏成小圆球。拉杜看起来很干,吃到嘴里却酥松腴润,甜而不腻,难怪象神和猴神都喜欢,印度传统婚礼上一对新人吃的甜点也是拉杜,把槟榔叶和拉杜放在新娘的膝盖上,寓意新娘子嫁得如意郎君,一生衣食无忧!
口味最独特的则是酥油球(Ghee ball),以绿豆、糖、酥油和小豆蔻制作,一入口就尝到类似我们的古早味年饼──炒米饼的幽香,连灰扑扑的颜色和硬邦邦口感都像极了炒米饼,牙齿咬不了,只能用门牙刮下一层豆粉,感受豆香在嘴里慢慢化开。
后来我们把吃剩的甜点装盒打包带走,邻座的女士会心一笑,说带回去,慢慢品尝,一次吃半片就好。我本来就有此打算,因为高糖分,加上香料有防腐功效,所以印度甜点放个一年半载不是问题。
未料我也有当蚂蚁人的潜质,两个月后,盒子空了一半,吃着吃着,吃出了一点心得,觉得丸子类的譬如拉杜和玫瑰浆果比块状的甜点好吃,重香料味比重奶味讨好,从此有了自己的避雷指南,下次去到印度餐馆要吃什么甜点心里有个谱。
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吃印度甜点的大原则,那就是,吃少少,但只吃最好的(Eat a little, but eat the best one),下次就不要再点一桌子甜点了!
■一起来认识印度甜点
●Gulab Jamun(玫瑰糖浆小圆球)
印地语的意思是“玫瑰浆果”,半固态乳制品和面粉揉制、低温油炸的小圆球浸泡在玫瑰水、小豆蔻和番红花调味的糖浆里,外表闪亮扎实,内里软绵湿润。
●Jangery(油炸小甜环)
扁豆粉做的油炸品,沾满黏手甜腻的糖浆,色泽艳丽,口感酥脆中带嚼劲。
●Bombay Halwa(孟买甜果冻)
耐嚼、散发小豆蔻香气的高彩度果冻,内有干果和坚果碎,最早出现在巴基斯坦卡拉奇,传至孟买后大受欢迎,因此得名。
●Laddu(拉杜)
Laddu是“小球”之意,是一款万古长青的印度甜点,人爱吃,神也爱吃;图中的两款拉杜是鹰嘴豆拉杜和干果拉杜。
●Mysore pak(迈尔索甜点)
Mysore是印度南部的一个城市,Mysore pak是当地一位御厨创作的宫廷甜点,主要材料是鹰嘴豆粉、糖和酥油。图中两款Mysore pak,表面粗糙如萨奇玛的那款酥油用得较少,质地酥脆像曲奇饼,另一款表面平滑扎实的是加了大量酥油的,入口即化,香气扑鼻。
●Palkova(奶霜饼)
Palkova是对牛奶的颂赞,把牛奶、糖和酥油熬煮至浓缩再浓缩,最后得到的就是雪白、细致、乳香扑鼻的奶霜饼。
●Orange Burfi(橙香奶糕)
Burfi是印度版的乳脂软糖(fudge),以khoya(一种半固态乳制品)和糖制作,口感粉粉的,湿润绵密。
●Ghee Ball(酥油球)
用绿豆、糖、酥油和小豆蔻制作,颜色、质地和味道都有点像我们的古早味年饼──炒米饼,没有颜值但清香动人,散发浓浓古早味。
相关文章: 陈静宜/一个人的年夜饭 张丽珠/吃年糕 彭健伟/跟网红一起旅行 胡须佬/新年吃鱿鱼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