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慧颖/列访纲



不久前有一个线上访问,访问接近尾声时我问了一道紧贴国际时事的问题,对方公关这时打岔跟受访者说“这道问题不用回答”,气氛顿时变得有点僵。后来受访者自己打圆场,他还是简短地回答了那道问题,尽管回答得有点避重就轻,但至少不是直接拒答……
ADVERTISEMENT
不久前有一个线上访问,访问接近尾声时我问了一道紧贴国际时事的问题,对方公关这时打岔跟受访者说“这道问题不用回答”,气氛顿时变得有点僵。后来受访者自己打圆场,他还是简短地回答了那道问题,尽管回答得有点避重就轻,但至少不是直接拒答。
这道问题对受访者而言确实不好回答,我也预料他可能会拒绝回应,但我当初依然把这道问题列入访纲发给对方。当然我也想过干脆不要把这道问题列入访纲,就等到时冷不防来个突击提问,不让受访者有时间戒备。可是转念一想,受访者如果不想回答就不会回答,搞什么突击都没用,何况拒绝回应不也是一种回应吗?所以我最终还是把这道问题列入访纲里。
准备访纲是专访前必须做的功课,受访者通常也会要求先过目访纲。但我记得大约十年前吧,我往往只需要在约访时告诉受访者采访目的和大概的提问方向即可,向受访者提供访纲这件事好像后来才渐渐变成一种惯例。
无可否认,让受访者有所准备是好的,所以我现在通常都会主动提供访纲。但我会言明在先——“访纲只供参考,到时可能会有附加问题。”因为真不是每个受访者都喜欢临场发挥,我试过问了一些不在访纲里的题目,受访者就显得有点为难,所以还是先说清楚比较好。
根据经验,不管访纲准备得多么仔细,到了正式访问时都总会延伸话题甚至离题,因为透过即时互动,做记者的会根据受访者的回应改变提问方式或深入挖掘细节,这才是面对面访谈的意义。假如记者只能一板一眼按照访纲念出问题,那么何不把访纲发给受访者,请受访者书面作答就好,何必还要约见面访问呢?
一些情况下,仔细的访纲确实很重要,比如我要问的问题比较复杂,受访者可能需要时间去搜集资料或思考怎样精准地表达,访问前若能先详细地列出问题,将有助于令访谈更加流畅。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访纲明明准备好了,但访谈就是不按访纲走。这种情况通常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有突发状况,必须临时改弦易辙;另一种情况则是受访者不按牌理出牌,他只想说他想说的话,无论你怎么问他都会把话题扯开,这种时候可以把访纲丢到一边。
偶尔也有一些受访者是不太需要访纲的,比如有些人的口才本来就很厉害,受访经验也很丰富,不管记者抛什么问题他们都接得住,根本不需要预先准备。还有一种受访者是他们所属领域的权威,这些受访者本身就是百科全书,不用看资料都能引经据典,基本上没有什么跟他们专业有关的问题能够难倒他们,我反而要担心自己功课做得不足。
列访纲还有很多东西需要考量,比如什么问题先问,什么问题留到最后才问,这些其实都需要起承转合、需要铺排。而列访纲不过是专访前的前置作业,好比开伙前先列出菜单,但实际会有什么食材和煮得好不好吃又是另一回事。
相关文章: 白慧琪/把新闻过成时间度量衡 袁博文/学习变老 李依芳/你喜欢过年吗? 张丽珠/友谊万岁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