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伊朗电影里的儿童演员最浑然天成,在他们身上找不到一丝杂质,那是当小孩还是小孩的时候,说着童言童语,情感真挚直接,连眼神都那么地清澈,不像中文电影里那些很会演戏的童星,扮大人说着老气横秋的话,一副老人精的模样;不然就是卖萌装可爱,表情都是挤出来的,根本不是发自内心,看了只觉造作。
ADVERTISEMENT
伊朗自从变成神权国后,对电影实施最严苛的审查,所以便出现大量以儿童为主角的电影,借此反映伊朗人民的生活面貌,实际上都是拍给大人看的言志之作。其中Abbas Kiarostami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Jafar Panahi的《白气球》、Majid Majidi的《小鞋子》都是观众熟悉的经典,故事都非常简单,长途跋涉把拿错的作业簿还给同学、买金鱼的钱掉了再找回来、两兄妹轮流穿同一双鞋子上学等等,观众都可以在这些简单的情节里看到孩子最单纯的想法,重温大人失去的童真。
今年GSC院线的伊朗电影节再次回归,5部选片中我看了4部,不约而同都有大量小孩的戏份,从他们眼中观察成人世界的纠纷,找到人性的真谛。孩子的童言无忌,未经世俗污染的心境,很多时候让大人看到自己问题所在。
意外带来转折
最喜欢这部代表伊朗角逐奥斯卡国际电影奖的《In the Arms of the Tree》,一对结婚12年的夫妻酝酿离婚,准备一人带走一个儿子,两兄弟不想被分开,一直想方设法留在父母身边,他们的动机单纯,但却打乱了夫妻离婚的协议,加上小叔子的偏帮,女店员又不小心会错意成了第三者,大人之间复杂的关系让孩子们感到混淆,无法好好把感受表达出来。眼看一切即将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不料一场洪水意外带来了转折,被河水冲走的小兄弟引发搜寻,过程中众人情绪爆发,反而把两夫妻疏离多年的心重新拉在一起,最后在大树底下一家重聚,大自然包容与疗愈了所有破裂的人际关系,最后一个画面完全呼应着片名。
这对小兄弟真挚无比的互动,让原本喧哗的家庭纠纷缓和了不少,他们就像童话故事中那个大胆质疑国王新衣的孩子,坦白得没有机心,观众看了不禁自问:为何成人的世界不能像小孩那么简单?《Goodbye Shirazi Girl》同样通过小孩见证成人的情感世界,这次是一个刚离婚的单亲妈妈与剧场演员因为租约纠纷而被逼同住一个屋檐下,最后从冤家变成夫妻。她那善解人意的小女儿成了两人之间的润滑剂,演技浑然天成,而两个大人冲突的情绪很饱满,贵在没有戏剧化,一切都很人性化。电影的功能是寻找生活的真实,而伊朗电影的纪实手法正是最佳示范,真实的情感交流最容易让观众代入。
笑声中的温暖
以小孩群戏为主的《Captain》则是另一番风貌,讲述一群在癌症病房接受治疗的儿童生活写照。主角是一个热爱足球的11岁男孩,一心想加入国家队,身边围绕着一群同病相怜的孩子,大家的日常就是苦中作乐,为彼此加油打气。看着每个小孩剃光了头,仍然若无其事地关怀身边一切事物,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苦衷,却活得像一家人那样地融洽。男孩的父亲经常扮小丑来亲近他,他其实一早知道,这段父子情刻画得很平实,从孩子的视角看父亲的付出分外动人。医护人员与孩子的互动带出浓浓的人情味,男孩逗新来女孩的方式充满童趣,与黑人小孩的和解反映了何谓同理心,这些点滴丰富了平铺直叙的剧情,小孩的笑声是那么地珍贵,让成人世界也缤纷起来。
进场前没料到《Dolphin Boy》竟然是动画,而且是全程英语配音,讲一个男孩被海豚从坠机意外中拯救出来,然后在海洋动物协助下找回身世。撇开一些逻辑去看,剧情简单扼要地带出传说的色彩,恰当地融合寻亲冒险和海洋污染的课题。反派是异变的八爪鱼和背后的科学实验,比迪士尼更奇幻,不过设定没有那么矫枉过正的说教。成人合理地出现,小孩同时可以和动物及人类沟通,从头到尾保持一份稚子之心去改变海洋的命运。
更多文章: 陈头头/《Mars Express》后科幻时代的存在主义——My French Film Festival线上电影节 费比安/《A Real Pain》关于痛苦的引申 陈伟光/《Captain America: Brave New World》每况愈下的漫威电影宇宙 陈头头/《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娱乐包装的时代复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