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是工具 基本功还是要磨练 “创作最重要的是脑袋”



台湾漫画的题材和风格比马来西亚丰富及自由,但这些年也因为社交媒体及AI技术的发达,而经历创作与行销上的挑战。
台湾《玩味》漫画巡展日前在马来西亚举办,参展的台湾漫画家展出他们的手绘原稿,同时透过绘画示范还有座谈会等活动,与马来西亚同好分享他们的创作心得,及讲述台湾漫画界的近况。
报道:本报 梁慧颖
摄影:本报 林明辉、作品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ADVERTISEMENT
最近社交媒体被吉卜力风格的照片洗版,即使不懂绘画的人,也能利用AI工具轻易模仿及复制宫崎骏的细腻画风。当AI生成图像的能力如此强大,对绘图为生的漫画家来说到底是喜是悲?
台湾漫画家赖有贤认为,AI是工具,能够使创作漫画的成本更低、效果更好,并不会影响创作的核心内容。他说:“其实创作最重要的是你的脑袋,你的脑袋有东西才能够创造出不一样的东西。”
曾任台湾漫画工会理事长的他,代表作包括《真命天子》和《小和尚》。对于AI,他自认比较乐观,甚至期待未来动画片和漫改真人影视剧能够借助AI力量降低成本,比如一部动画片本来可能需要上亿资金和庞大团队来制作,但通过AI生成技术,也许以后几百万就能搞定。
如果要做出有特色的好作品,他相信创作者的角色不会被取代,“因为AI只是协助你做得更好。”
虽然AI图像生成技术很强大,但在一些职业漫画家眼里,AI图像跟他们一笔一画描绘的作品还是有所不同。
同样来自台湾的漫画家李勉之以摄影为例,现今用手机拍照确实很方便,但手机拍出来的效果加了很多“味精”,不像相机拍的照片比较写实及有现场感。目前AI图像跟手绘作品的质感还算有段距离,但不排除AI未来会更强,他自嘲“我一直等着Terminator(《魔鬼终结者》或《未来战士》)出现,现在看起来也蛮快了。”
结合多位台湾漫画家的漫画国际巡回展《玩味》于2025年3月在雪州双威举行。这场漫画展由吉隆坡日本漫画学院(Nippon Designers School Malaysia College)、马来西亚玩具动漫展和马来西亚漫人协会联合主办,参展的都是台湾资深漫画家,除了赖有贤和李勉之,还有张放之、郑砚允及练任。
《玩味》展览自2024年起,在日本、香港和成都成功举办。这次马来西亚的展览展出上述5位漫画家的手绘原稿,同时他们也与马来西亚漫画家现场示范绘画,以及在座谈会分享他们的创作心得。

手绘更能训练创作者
李勉之的代表作品《百无禁忌Miss阿性》是台湾性教育漫画的先驱,也是本地一些少年的启蒙读物。他说,他那年代的漫画家都是从手绘开始练基本功,不像现在很多新人打一开始就在平板电脑绘制图画,习惯了“Ctrl+Z”,一旦画不好就重来,长久的结果是当真正拿起画笔的时候,有些人连线条都画得不利索。而手绘的好处是会训练创作者更直觉把看见的东西幻化成纸上图像,无论笔触或线条控制都更娴熟,所以基本功还是要磨练。
赖有贤也认同手上功夫很重要,但除此之外,创作养分也很重要,他将创作养分比喻为大厨的备料,大厨如果没有足够多的备料就没办法炒出好菜,同样的,“你脑袋装的东西越多的话,这边拿一点,那边拿一点,就能做出一道很好的料理。”
创作养分要怎样获取?他说,无论看书、看电影、听音乐或体验生活,这些都是累积创作养分的方法,简单讲就是多看、多听、多学习。
他常对年轻学生说,艺术创作是自由的,创作者大可沉浸在自己的创作领域,可是当他们要面对商业市场、面对大众的话,那么他们就需要运用其他能力,譬如企划、整合及管理能力。当这些能力都具备了,那么在漫画这个领域能做的事情就很多。
漫画家由IG粉丝数认证?
在《玩味》漫画展的座谈会,主持人刘少鸣与5位台湾漫画家谈论马台漫画界的异同之处。刘少鸣是马来西亚漫人协会会长,也是马来西亚创意知识产权协会会长,他说,自从儿童漫画攻入学校市场以后,我国近十几二十年的漫画风格都千篇一律,比起台湾,本地漫画界一直原地踏步。
谈到台湾漫画界的变化,赖有贤说,以前年代是出版社说你是漫画家帮你出书,你才算是漫画家,可现在只要IG粉丝数够多,任何人都能自称漫画家。在社群网络发达的年代,好的创作者可以借由自媒体得到更多,例如假设有5000个粉丝,只要有1000个粉丝愿意买单,创作者就可以依靠这1000个粉丝持续创作下去。不过也有另一种可能:如果有10万个粉丝,但10万个粉丝都不买单的话,那么有10万个粉丝也没用。
台湾的漫画题材非常多元,他说,很多跟他同年代的漫画家现在都在画BL(耽美)漫画,为什么?因为台湾现在的主流就是BL漫画,当市场有这个需求,许多漫画家就会往这方向创作。
由于网络无国界,他认为作品如果被翻译成不同语言,要被不同国家读者看见的机会就更高。而现在AI功能如此强大,说不定一键就能把漫画翻译成多种语言,然后在网上发表。对于漫画界的未来发展,他个人蛮乐观,认为只要用心产出好的内容被读者喜欢,就有机会在漫画界立足。
市场导向vs创作自由
台湾漫画家张放之不久前跟本地出版社合作,在本地出版中文、英文和马来文版本的童书。他说,做童书首先要了解小朋友和家长的需求是什么,比如字太多小朋友看不懂的话,那么他就创作没有文字的童书。他从事漫画工作超过30年,以他的经验“要怎么变都OK”,只要市场有需求且这个需求符合他的创作方向,他就能提供市场要的内容。
关于迎合市场这件事,李勉之强调漫画家本身要有觉悟。他当年画《百无禁忌Miss阿性》完全是市场导向,但他画得很快乐,因为他刚好喜欢这个主题,而且他能尽情投放他喜欢的笑点。后来他有了女儿,开始画亲子漫画,这部分他也画得很快乐,因为可以分享他和女儿之间的故事。之后他参与创作一部关于STEAM的教育类漫画,虽然能赚钱,但他画得很痛苦,因为这部的内容纯教育导向,他很多笑点被认为会令人想歪而遭到否决,创作受到了限制。因此他奉劝漫画家必须要有觉悟:究竟要画自己喜欢的内容,还是画市场导向的东西?
大马太多内容等待发掘
曾担任漫画大师郑问助手的练任,则在座谈会分享他大约10年前进军中国的经验。当时候,中国漫画界正火热起来,有些作品不只周更还日更,可见那时竞争有多激烈。
练任代表作包括《阿凯加油》、《校园封神榜》和《大唐玄笔录》,也曾为黄易小说《大唐双龙传》、九把刀小说《猎命师传奇》等做人物及封面插画设定。他说,刚到中国发展的时候,台湾漫画家备受礼遇,作品一发布就获得全方位推广,中国方面也花很多心思经营IP(知识产权)。但他现在希望回到台湾,原因是可以画的内容比较丰富。
因为《玩味》漫画展,郑砚允第一次来到马来西亚,他大为震撼及感动,因为他觉得这里拥有太好的条件,例如多元文化就是很好的创作素材,他来这么一趟就对马来元素的东西感兴趣,心想以后也许能将这些元素运用于创作上。
此外,马来西亚位于东南亚,他觉得东南亚一带的市场加起来非常庞大,马来西亚漫画家不仅有得天独厚的题材,还有得天独厚的市场,所以他才说这里拥有太好的条件。
作为漫画创作者,他自我警惕不忘初衷,也希望年轻学子勿忘绘画带给他们的快乐与满足。他说:“不要忘了那个感觉,那才是让自己继续成长的动力。”
更多【新教育】: 我国首个大学开设DJ短期证书课程 约4个月就能完成 将艺术搬进社区, Lai Lai Art 工作室创办人陈厚玏 艺术不需要拿着酒杯欣赏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