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慧君.医生们的逻辑错置



医生若认为诊金偏低,可循制度申诉,但若将此作为反对药价透明化的理由,岂不是逻辑错置,避重就轻?
ADVERTISEMENT
当医生集会高举大字报、站在权力核心门外,抗议药价透明化措施的那一刻,许多人心中升起的,并不是同情,而是疑惑。医者,素来是白袍加身、救人为怀的象征,当这样一群专业人士以“问诊费33年未涨”为由,反对让药品价格公开,那些默默忍受医疗负担的普罗百姓,怎能不感到困惑?
请问,问诊费33年未涨,与公开药品价格,有何直接关联?政府从未禁止医生就其服务收费提出检讨或改革,亦无禁止医生向主管部门反映成本压力;但展示药品价格,是为了让消费者有知情权与选择权,这与问诊费的定价机制,是两码子事。医生若认为诊金偏低,可循制度申诉,但若将此作为反对药价透明化的理由,岂不是逻辑错置,避重就轻?
再请问,为何医生不愿让人民知道药品的实际价格?药剂行也卖药,甚至有些是同品牌同剂量,价格却往往差异悬殊。倘若诊所内药价合理,公开后理应更能赢得信任;反之,若价差过大,那就不是“误会”,而是“发现”。
或许部分医药界人士担忧,药价一旦公开,可能对医患之间的信任产生影响。但是,若医患关系的信任是建立在资讯不对等上,那这样的关系,本来就该被重建。
我们不否认,开诊所的医生也有其经营压力——租金、员工薪资、水电开销,乃至持续进修与专业执照续费,样样都要钱。但请不要忘了,在这座金字塔下,还有更沉重的压力正压着普通百姓喘不过气来。他们的薪资成长远追不上通货膨胀,每次看病都得盘算是否“值得”。
当人民在看病与不看病之间挣扎,当一张药单让人咬牙切齿,当孩子咳了一周却拖着不敢进诊所,这不是经济选择,而是制度失衡。
公开药价,是一种平衡。让人民知道他们的每一分钱花在哪里,能选择在药剂行购买,或让药剂师直接配药。这并不是要怀疑医生的专业,而是让医疗消费不再是黑箱作业。若医生因为药价公开而感到压力,那压力的根源,不在于人民知情,而在于利润曝光。
医生当然有权要求合理报酬,有权为职业生涯发声,甚至有权抗议制度不公。但当他们集体反对资讯透明时,那份专业所应该承载的诚信与仁心,就会被质疑。人们不禁要问,这场抗议,是为医病关系而战,还是为利益而战?
如果说医者父母心,那么此时此刻,人民更像是沉默的孩子,只想问一句:你们真的还是站在我们这一边吗?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