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中美关税减让?别再反复变化



中美此次關稅減讓雖為當下企業帶來喘息空間,但並不等於結束長期戰略博弈。大馬不能被動等待局勢明朗,而應積極搶佔策略主動權,強化多邊協商、提升產品附加值、開拓新市場,在中美爭霸的夾縫中開拓生存與發展空間。
ADVERTISEMENT
美中在瑞士日内瓦为期2天的经贸会谈落幕,理论上皆大欢喜,全球股市应声上涨。美方首声明,美国对中国商品关税将从145%降至30%,为期90天,与此同时,中国对美国商品的关税也将从125%降至10%。也就是说,双方各降关税幅度为115%。
4月初,特朗普对中国疯狂强征“惩罚性关税”,中国也比照办理。这是一场两败俱伤的关税战,谁受伤较重,谁就会先服软。中国还能撑,但高度依赖进口的美国,先是港口没船靠岸、超市货架唱空城、制造业零组件接续不上……,只好厚着脸皮寻求降低关税和谈。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表示,美中双方将在90天内互相下调115%的报复性关税税率,与中国的谈判具建设性,双方表现高度尊重。但特朗普会不会随时改变主意?大概连特朗普都不知道。
因为他在中美会谈一结束,立即发表声明强调,如果90天内谈判破裂,将保留重启关税的可能性。他说,把口头承诺变成白纸黑字不容易,但他又为何在关税政策上草率决定又反复无常?
白宫声明,由于美中经贸关系事关全球经济稳定,以及认知到建立一个可持续、长期、互利的经贸关系的重要性,本着互相开放、持续沟通、合作与互相尊重的精神,双方同意于2025年5月14日前采取降税行动。
是美国掀起全球关税战,让人无法理解的关税政策是特朗普的一意孤行,难道他事前不理解“美中经贸关系事关全球经济稳定,建立一个可持续、长期、互利的经贸关系很重要”?闯了大祸未见道歉,反而趾高气扬,这实在不是一个自称大国领袖应有的态度。
各界虽然质疑特朗普反复无常的关税政策是自打嘴巴;但也有分析家认为,他的立场转变并非单纯的反复,而是基于灵活的政策操作与“以战逼谈”的经济民族主义。其实这些说法只是替特朗普缓颊,因为一般人都看透他的短视,早就料到高关税政策虽然会伤害中国企业,但在美国境内引发的通胀压力会更严重,这不是特朗普能够承担的。
从表面看,此次中美互释善意的关税减让举措,似乎是贸易战走向缓解的重要信号。然而,若从更宏观的地缘政治与经济角度解读,这波减让更可能是一种“战术性缓和”——旨在为双方争取内部整顿与重整全球供应链的空间,而非结束长达七年的经贸对抗。
90天缓冲期,企业应该“抢出货”。对于跨国供应链与出口导向型企业而言,这90天的窗口期提供了短暂的机会。包括中国与东南亚企业,在过去几年因关税与供应链中断,而不得不大幅重整生产与物流安排。
中国出口商在出口退税、人民币贬值与政策扶持的支持下,企业极有可能选择在90天缓冲期内“快马加鞭”出货,避免面对美国单方面变化带来关税重启的风险。
过去,大马在中美贸易战中曾受惠于供应链转移,许多中资企业透过设立本地工厂以绕过关税。现在中国本土出货成本降低,可能压缩东盟工厂的价格优势。我国应该积极与美国沟通,争取经贸关系稳定,以减少90天后市场可能的波动带来的冲击。
对大马而言,中美关税松绑虽可能重塑出口竞争态势,但同时也是一个寻求更佳贸易条件的契机。我国应从以下几个面向积极应对:
其一,扩大与美国的贸易协商:虽非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步协定(CPTPP)或印太经济框架(IPEF)成员核心,但大马可透过双边平台如美马全面经济伙伴对话(CEPD)主动提出减让或互惠方案,尤其是在电子、石化、可再生能源等优势领域。
其二,深化与中国的产业合作:面对中国可能的出口降价与市场反扑,大马可选择强化“中马制造联盟”概念,例如在柔佛、槟城建立更高附加价值的制造基地,由中国出资,大马提供技术与规范合规,转战全球市场。
其三,强化东盟整合谈判力:我国也应善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平台,联合越南、印尼等出口强国,针对美中市场共同争取优惠待遇,提升东盟在全球贸易重构中的主体性。
其四,支持本地企业转型:政府可针对出口企业提供税收激励与数位转型补助,鼓励其升级至中高端产品,减少对低价代工的依赖,应对潜在的价格竞争与市场收缩。
总体来看,中美此次关税减让虽为当下企业带来喘息空间,但并不等于结束长期战略博弈。贸易战的形式或许转变为科技战、资本战与供应链再造战,真正的竞争已进入更深层次。
对大马而言,不能被动等待局势明朗,而应积极抢占策略主动权,强化多边协商、提升产品附加值、开拓新市场,方能在中美争霸的夹缝中开拓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