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公平教育的天秤不能倾斜



教育不應該被當成種族特權的分配工具,而應該視為階級流動與社會進步的橋樑。當大馬教育繼續浮現族群優先與制度性不公的現象,我們失去的不只是優秀的年輕人、更是民族間的信任、社會的團結與國家的前途。
大马华文理事会主席王鸿财批评教育部今年调整大学预科班的招生条件,将压缩非土著学生进入大学预科班的空间,违背教育公平公正的原则。
ADVERTISEMENT
他指出,去年政府宣布所有在大马教育文凭(SPM)考获全A的学生,都会被自动录取进入预科班,当时外界寄望此举能增加非土著学生的录取比例,然而今年,教育部再次调整政策,A-不再计入A等级,这将使得进入预科班的学生比率受到影响。
大学预科班录取的种族比例严重失衡,非土著学生仅占约10%,造成很多在大马教育文凭考获佳绩的非土著生,无法通过大学预科班进入公立大学。那么何不选择STPM?因为在学习与考试难度方面,中六(STPM)课程远比大学预科班来得艰难。而且,在公立大学的招生名额中,尤其是热门科系,预科班学生的录取率也远高于中六生。
另一方面,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表示,今年将采取自动录取和绩效排名的双管道方式,录取大学预科班的学生。他说,通过这项调整,教育部希望让考获10A的优秀生自动获得大学预科班的机会,同时确保其他学生能够以4个主要科目积分成绩、课外活动表现,以学科积分(Markah Merit)的成绩进入大学预科班。
黄家和在脸书贴文指出,今年大学预科班将在5月21日公布录取成绩,非土著共有3000个学额。他说,教育部今年经过调整后的新政策,对10A的定义是至少10个科目获得A+或A,以及4课相关科目如理科包括数学、高级数学、化学、物理/生物考获A+或A。这意味着A-不列入A等级。
STPM与大学预科班:两种制度,不同待遇
我国的高等教育(大学)入学制度分为两条升学路径:一是大马高级学校文凭(简称STPM),二为大学预科班(Program Matrikulasi)。
表面上看,两者皆为衔接本地大学(尤其是公立大学)的主要管道,惟制度设计与录取标准却早已引发非土著族群间的不满。对华裔学生而言,STPM虽被誉为难度等同A Level的高水准课程,但进入大学窄门的竞争远比大学预科班激烈、政策上的不公平让不少学子面对“努力也无门”的无力感,人才外流成为国家不应忽视的损失。
首先是STPM授课时间长达一年半至两年,课程设计与评估体系严谨,最终成绩由校内评估(School-Based Assessment)与期末考试综合决定。想进入公立大学?学生除了需具备优异的学业成绩,还需面对大学预科班学生的不公平竞争,因此仅有少数学生能在总积分中脱颖而出,以进入首选科系或顶尖大学。
至于大学预科班(Matrikulasi),这项自1999年扩展至全国的制度,本意是为缩小族群教育差距、提高土著(Bumiputera)进入高等教育的机会。根据现行政策,约90%的大学预科班名额保留给土著学生,非土著学生只保留10%名额,而且录取门槛也不透明。过去,非土著申请者即便在SPM考获10A、11A甚至12A,亦常遭拒录;反观土著学生则在较低的门槛下成功入学。
大学预科班课程为期一年,比STPM短得多,学术压力与竞争也较小,并设有专属名额衔接公立大学,令该制度成为一条升大学的快速通道。换言之,两条表面平行的升学道路,其实在资源配置、选拔标准与进入大学的门槛上,出现严重的结构性不平等。
这种匪夷所思的升学制度必须调整,STPM课程时间比大学预科班多了至少半年、考试难度较高、更难进入大学的理想科系,制度严重不公平可以想见。
政策歧视让华裔生面对两难处境
根据多项研究与教育统计,华裔学生在STPM系统中占据高比例,但进入本地顶尖大学如马大(UM)、博大(UPM)或理大(USM)者比例远低于土著学生。这种现象并非出自学术程度差距,而是不公平的配额制度所致。
今天,即使在STPM取得4.0满分的学生,也常因非土著身分而被分派至非首选课程或校区;反观大学预科班学生,即便成绩不如STPM生,却因制度设计而享有优先入学资格,这已经是公开的事实。
这种教育政策倾斜导致的“被边缘化感”,长期在华社中扩散。不少家庭因担心子女升学机会受限,选择提早将孩子送往私立学校、国际课程甚至出国升学,间接助长了“弃马留洋”的现象。长远而言,这不仅削弱本地大学的多元性与竞争力,更导致中产阶级家庭负担加重,社会阶级鸿沟进一步拉大。
制度调整刻不容缓,否则人才继续流失;华裔学生面对的不只是STPM压力,还包括对制度的失望与不信任感。当非土著青年的努力与成绩不再被当作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那么“出走”就不再是选项,而是唯一选择。当越来越多优秀的华裔学生选择赴新加坡、台湾、英国或澳洲升学并最终定居,大马失去的将不只是学术资源,更是未来经济与社会的中坚。
政府若真心想改革,必须正视如下问题,绝对不能一年年的拖下去。试问?
1. 大学预科班录取名额与标准,是否可以更透明并公平开放?
2. STPM与大学预科班是否能统一转换成单一入学管道?
3. 是否可依经济与社会条件,而非单一族群,设立升学补助与名额?
教育不应是分配特权的工具,而应是实现阶级流动与社会进步的桥樑。当大马继续陷入族群优先与制度性不公的思维中,我们失去的不只是国内的优秀学生,更是民族间的信任、社会的团结与国家的前途。
教育改革并非一蹴而就,但必须认清问题的严重性,公平的教育才能真正照亮所有学子,而不分族群。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