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才/艺术式“变脸”



很多时候,人性就赤裸裸写在脸上。人的一张脸孔,所能透露的信息往往比我们能想像的更多。
文艺复兴初期,肖像画原本是为了要“把艺术回归到人的本位”而兴起,但当时肖像的流行是因为摄影机尚未发明,故此其目的多是为了记录。不过,随着日后社会与文明日渐复杂,人类世界日渐纠缠在各种利害得失的价值矛盾里,人性变得难以捉摸了,人脸上所透露的,也就变化多端起来。
ADVERTISEMENT

其实肖像的变形也不是一夜之间的事。很容易发现,这些“变形”很多时候都是由“写实”开始的。在写实的过程中,因为光线、角度、色彩、心情的变化而发现能另有不同的表达效果,那么渐渐地,就利用了画家本身的主观心情来决定这肖像的一切信息。这是当代画家卢森‧佛洛依德的自画像(图1),他用自画像来“自己解剖自己的内心”,由此,肖像就已经不求真实,而是反映心态了。

西班牙的毕加索其实也不算是第一个“变脸大师”,但他是第一个“变得最为彻底”的大师。尤其这幅《哭泣的女人》(图2),把一张人脸分成不同角度的块状。整幅肖像就强调了“碎”的感觉。哭到连眼睛也歪了,整条手绢就如一颗破碎的心。这幅画也因此替毕加索奠定了“立体派始祖”的至尊地位。
“变脸”背后的文明焦虑
另位变脸大师,当然就是英国的培根。他的人脸都是恶性扭曲的,带着后现代文明的疏离感与压抑感、欲望的阴暗感、社会的冷漠、权力的丑陋、命运的茫然,这些负面发泄全都是他“变脸肖像画”里常用的题材。看来这些后现代文明的矛盾仍然困扰着我们,因为培根的变脸风格至今仍影响着当代画家。
上面这3幅都是当代画家对“现代人”进行的“人脸反映”。
第一幅犹如一个已经快要融化的塑料人,画家利用肖像来讽刺当今已成公害的塑料文明。中间是日本画家奈良美智的作品。奈良美智是刺猬性格,常说“我表达,但请小心接触”。他只画有心理问题的小女孩,据说这些女孩有48种不同性格,“紧绷着脸,眼神诡异,封闭的嘴,严守设防的表情”。大概还怕人家get不到信息,有幅画甚至写上说明“我也不知道就算感觉好了我是否就会快乐起来”。第三幅画中的都市女子,一双瞠目的眼睛就像给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给吓得怔住了,她本身也是脸色苍白得发紫,强烈洁癖感,但仍有着两片欲望难掩的嘴唇。
目前最常见的“人脸变化”,当然就是跟先进的数码科技有关了。人的脸“被科技的利害价值矛盾分裂”了,或者是“原来的人类已经由科技来重新组合了”。人类艺术的表达其实也就是不断地轮回,数百年前,“人”的本位从文艺复兴的重新关注,到如今“人”的本位又再度模糊,甚至逐渐丧失,这是目前的普世大矛盾,也是目前我们面对的关键点。
更多文章: 西北孤鸟/当亲密关系沦为权力博弈的微型战场——“爱情政治”视角下的《预算爱》 以舞绘人生的四季旅程──汉风舞蹈团第七届舞展《旅歌》 传达彼此的声音 不想变成听不见她的人──《逃花缘》舞台剧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