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栏

|

文化空间

|

地方DNA

发布: 7:00am 19/05/2025

怡保

媒体

地方DNA

卓衍豪

城市

地方创生

里山十帖

卓衍豪/媒体魂未熄:编辑一座城市

作者:卓衍豪

过去我以为,的影响力来自于报道与议题塑造;如今我体悟到,真正深远而温润的影响,是让人们亲身参与地方叙事。我终究没有离开过媒体圈,只是换了方式,继续编辑世界。我们不再只是在办一本刊物,而是在共同经营一本

卓衍豪/媒体魂未熄:编辑一座城市
用新的视角重新发现地方,再用新的编辑方法重新让地方被看见。

这几年读过数十本书籍,吸收了无数滋养。当中最深刻的一本,是《地方创生 x 设计思考──实战篇》。那让我重新回望自己走过的路:十多年前,我离开报社副刊副主编的位置,转而出版《发现大马》、《自游马来西亚》等旅游书系;再之后投身Mari House的食农教育基地,近年更投入地方创生的实践工作。如今回看,虽然身分转换、形式不同,但我从未真正离开过“说故事”的角色。媒体人的血仍在体内流动,只是将报道对象从人物与事件,转向了一整座城市,把“地方”当成可以被编辑、叙事、设计的载体,完成一场媒体人的转型。

ADVERTISEMENT

我深受日本新潟南鱼沼“里山十帖”的启发。这栋原本经营失败的百年古民家,在岩佐十良的策划下,重生成为一座高级旅宿,也是一种“实体媒体”:将地方的故事、文化、饮食、体验,编辑成具体可感的内容,向旅人(读者)传递地方的价值。岩佐十良原是《自游人》杂志的总编辑,“里山十帖”的成功,是媒体人转换载体、重新说故事的典范。像是在餐食中呈现的“早苗飨”文化──插秧后款待帮忙者的丰收之宴,经过精心转译后,化为一场关于土地与人的共飨体验。南鱼沼的食农文化,就这样透过一顿饭、一粒米,说进人心。

卓衍豪/媒体魂未熄:编辑一座城市
每一个场域,都是深度报道的现场,也是研学旅游的教室。

这样的编辑手法与叙事策略,实质影响了我近年在的工作。直到今年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其实早已在潜移默化中,把脚下土地赋予的养分,转化成新的内容能量。我们不再只是“推动地方创生”,而是在“编辑一座城市”。

我们与来自不同背景、国家的青年、职人与在地居民合作,不是透过电脑排版,而是走进社区、拜访职人、策划导览与展览、制作研学手册,用行动去“编辑”出地方的样貌。我们把狮艺传承工坊、转型的陶艺工作室、友善耕作的农场,当成深度报道的现场;把市场摊商的日常、新村的老屋,以及正从没落中自我翻转的锡矿小镇,当成摄影专题的主角。每一次共创、每一次实践,都是一次次编辑的选题与判断。那些原本孤立的产业、空间与人物,透过我们的串联,被织成一张名为“共好”的地方生态网络。怡保的再发现,正是从这样一场“内容策划”出发。

卓衍豪/媒体魂未熄:编辑一座城市
我们不再只是“推动地方创生”,而是在“编辑一座城市”。

过去我以为,媒体的影响力来自于报道与议题塑造;如今我体悟到,真正深远而温润的影响,是让人们亲身参与地方叙事。媒体不再只是纸本、荧幕或平台,而是人人皆可参与、共同创作的行动容器。在这样的编辑观念下,每一场地方活动都是一期新的刊物;每一位参与者,都是共同撰稿人;每一个场域,都是潜在的封面故事。我们像一组地方编辑团队,与在地协作者携手,为怡保这座城市的内容与未来,逐步进行编排与设计。

在这个资讯碎片化的年代,我们更需要一种编辑的耐心,去聚合散落的记忆与价值。怡保的转型,不可能只靠一场大型计划、一笔补助或一句口号就能实现。它需要一次次深度对话、一波波内容生成,才能慢慢累积起新的叙事能量。我们会继续走访、共创,一期一期出版怡保自己的生活志。而这,将是一本永远不会完稿的刊物。每一则新故事的加入,不会让旧故事退色,反而让真实的体验与感动层层堆叠,建立起更稳固的地方认同。

我终究没有离开过媒体圈,只是换了方式,继续编辑世界。我们不再只是在办一本刊物,而是在共同经营一本城市。

延伸阅读:
卓衍豪/一顿饭,吃出一个时代的缩影
卓衍豪/城市应该向乡镇学的几堂课
卓衍豪/地方的剧本
卓衍豪/在乡镇消失之前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