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味道

怀念家乡的味道吗? 一个人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尝尽多少人间美味,家乡的味道永远是最无法忘怀、无法言喻的爱,即使只是再普通不过,毫不起眼的食物,因为那是我们生命的原址,味蕾的初尝。 红红的面,是我家乡独树一格、别有特色与风味的面。酱汁是番茄汁,家乡的乡亲父老都叫它“干面”(Da Mi)或“水面”(Zui Mi)。它因为有着耀眼的红,而非熟悉的黑而声名远播,是许多他乡客必尝的一道美食。切成薄片的叉烧和葱花是红面的最佳拍档,配汤则有云吞加鱼丸,再撒上葱花和胡椒粉,增添些许清香和鲜香。 家乡番茄面独有的味道,就像某些人在心中占据独有的位置。 云吞面与父亲是我无法磨灭的记忆,那么真实真切,它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也不因皱纹白发而模糊。 小时候家境并不贫困,但家风节俭朴实,云吞面只有在节庆时才有机会品尝,或从外婆处返家途中,父亲会在车上问我们要不要吃云吞面,几个小瓜兴奋又期待,“要、要、要”在车里不绝于耳。吃完不忘舔干净碗底余下的番茄汁,血盆大口留下满足、幸福的印记。 在那个年代,不像现在周末假日,一家人会去逛街购物看电影吃大餐,父亲给我的家庭日就是探访外婆后的一碗云吞面,简单平实不奢华,却是最快乐、最温暖的。 回城时带几包番茄面 再长大点,云吞面在家里才渐渐“普及化”,那时候养成了吃宵夜的习惯,父亲就常打包云吞面,只要我想吃,二话不说,他就去买。后来毕业工作后,星期六只办公半天,那是我最开心的日子,下班后,步行回家途中,我会去打包云吞面,回家后大快朵颐,然后在海浪声中睡个午觉。简简单单的面,无需山珍海味,却让我觉得人生最幸福莫过于此,知足的确常乐。 后来,离乡背井来到大城市,思乡加上思面之情,使得偶有回乡,第一件事情就是直奔面店满足舌尖的欲望。回城时更不忘外带几包番茄面,返家后再继续填满心中的渴望。 多年前,收到消息城中有人欲开馆卖面,当时的我既兴奋又期待,想说以后就近在咫尺,再无需牵肠挂肚了。谁能想到,一样的面、一样的番茄汁,却是不一样的味道,也许缺了家乡的人情味吧! 红红的面,照亮了我的心,那是父亲的疼惜与关怀;浓浓的情,温暖了我的心,那是父亲满满的爱。 有些味道,吃进嘴里,记在心里;有些人事,刻在脑里,深埋记忆。 红红的面,不只是面,是我对亲人、家乡浓浓的情。
5月前
堪堪下午4点,我才带着朦胧的眼神,打着哈欠走向厨房找些东西垫垫肚子。“妈!”空气炸锅在滴答作响,左边锅里的热油和右边的汤煲都冒起了阵阵白烟,洗手盆开着水,冲洗着生菜,一位辛勤的妇人正开始要为今天的团圆饭操劳。她轻瞟了我一眼又把视线转回到锅中,对着刚下的肉说:“你昨天是去偷鸡是吗?又到七晚八晚才醒!鸡在哪里?快点拿来,我好砍来晚上吃!” 我笑笑不回应,她最后略带的笑意证明了她心情不错,我就继续叼着饼干看她的表演,看她坚毅的眼神中带着的自信与从容。 她先是将碗里的肉泥捏成一个个丸子,再一个个扔进油锅里,弹起的热油把我吓退了两步,她却从容地走向了空气炸锅,打开观察烧肉的状态,手拿叉子一时叉一叉,一时刮一刮那片酥皮。感觉油锅里的肉丸快糊了,我赶紧吃光手上的饼干,正要拿起锅铲时老妈就闪到了我身前,拿过锅铲后一翻——炸得正好!随即又走到洗手盆快速冲洗生菜,摆上桌面,第一道菜——生菜就完成了,随菜附上的还有她早已准备的秘制酱料。 走回油锅前,关火、捞起、滤油、呈上盘子动作一气呵成,酥炸肉丸随即完成,就是让我端上餐桌时少了两颗。这时她打开了烤箱,我才知道里面有只蜜汁烧鸡。这可是往年不曾出现的新鲜玩意儿!眼见她把烧鸡取出,我洗了洗菜刀递上,数刀剁下毫不拖沓,蜜汁烧鸡的油脂都留在了案板。我赶紧把盘子递了上去,把片好的烧鸡放上,这些精华可不能浪费。最后我妈才把精力放在汤上,毕竟是她说的:“汤要煲耐啲先会靓啊嘛。” “叮!”随着空气炸锅的响声我爸带着我俩姐姐回到了家。 我自觉开始拿碗筷、排椅子,大姐走进来又是不合时宜地拆台,撇着嘴问:“莲藕汤、炸肉丸、生菜、烧肉、白斩鸡是不是?”老妈子一脸邪笑,也不作答,就默默片着刚从空气炸锅拿出来的烧肉。二姐换好了衣服就带着戏谑的语气问大姐:“是不是?我都讲的咯!”我也知趣,显然老妈子是想要体验电影中的剧情反转。直到她把烧肉片好前都默不作声,等我盛好莲藕汤捧到餐桌旁,她才掀开菜盖——蜜汁烧鸡的香气直扑面门,油光锃亮的鸡皮更是令人馋涎欲滴。这次是老妈子的胜利,她一脸得意的笑容,万万没想到延续十多年的团圆饭菜单居然有了改变。 “全部讲每年团圆饭都一样,吃到‘嫌’了,今年来换一下口味,抓你们的心回来!”老妈子自信说道。 全家人落座,大家就开始吃饭了。我在盯着,老爸第一筷先夹了烧鸡,我也就跟着尝了一块,不知是不是往年吃惯了白斩鸡,今年的这只蜜汁烧鸡特别有滋味。我望向左右的姐姐,她们看着我停顿了一下,再看向老妈子,大姐才伸出筷子来夹,二姐倒是沉不住气了:“妈,我初三就要跟熊(她男朋友)慢慢搬东西出去了哦。你知道的咯!又要收东西、又要洗洗抹抹那些……”越说越多,越说越急,气息却越来越小,直至慢慢停顿。老爸却扒拉了两口饭就又跑出去喝酒了,但也不是有什么情绪,毕竟这其实不是新鲜事,或者说他自从失业后就没把家人当作新鲜人。 我看向老妈子,眉心先是挤了一下,又缓缓松开,口中说的是“好,吃饱了再讲”。 一起吃饭的日子不多了 我再看向大姐,用飞舞的眉暗示催她入场,这种情况总是她跳出来打圆场的,但这次不同,大姐还没开口就被老妈子给堵了回去。 “哎呀,算了算了,难得人齐,就跟你们讲一讲心里话吧!哈哈哈哈哈哈。”这笑声有点别扭,我们都没敢回应。 “我也知道你们迟早是要飞出去的啦,一个两个心野到死!大的啊,整天抱着电话躲在房间,好找不找,找个中国佬,那样死鬼远;第二的更死,讲下讲下就要跑出去住了咯,以后结婚又要跑到关丹死鬼远;这样你以后要去哪里?”我妈冷不防看向我,“照这样顺下来,我就只可以找隔壁村的如花了咯!” “你多几年也不是要跑出去读书!不是讲读到博士喔?”老妈子放下筷子,“我跟你们讲,我们一家人可以一起吃饭的日子真的不多了,最多再几年啦,你们信不信?他们都在讲什么‘孩子长大了就放他们出去飞’我都有听的啊!所以我也没有管你们,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可是我很怕我拉不到你们回来身边了,我要没有力了。以后可能你们就每年回来一次,甚至人都不齐的那种,这个家就要散了。我想了很久很久,越想越怕,最后想开了,我们努力一点咯!大家努力一点,能回来一起吃饭就一起吃饭。你们讲是不是啦?” 这一大段话除了喘气以外没有停顿,就像排练了许久,但老妈子湿润的眼眶又显得她有些猝不及防。“吃饭啦。”没等我们回答,老妈子就开启了下一个环节,我也没敢抬头,便继续扒饭、夹菜,餐桌上至终也只剩下筷子轻碰瓷碗的声音,蜜汁烧鸡也失去了味道。 今年的团圆饭吃得格外地慢,特别是我们三姐弟,但也吃得格外地干净。老妈子吃完后就去洗澡了,洗完后我们刚好吃完,在默默收拾,她也不说什么,就坐在餐桌旁点了一根烟,我们仨该洗碗的洗碗,该抹灶台的抹灶台,就是没人敢回头看老妈子。 最后,还得是老妈子开口:“你们明天要吃什么?”我们脸上浮现了笑意,“炸鸡!”“药材汤”“苦瓜!”“什么人大过年吃苦瓜?”场面又回到了平日里的喧闹,除了老妈子变得闪烁的眼神。
6月前
7月前
9月前
11月前
每逢下雨天,我总爱找些热腾腾的食物来充饥,可以是潮州粥、清汤面、肉骨茶,但这些都比不上我的偏爱——猪杂汤。自从我离乡背井到外地读书,我才发现原来不同地方的猪杂汤有它独特的诠释方式。 在我的家乡,芋头饭配猪杂汤就如豆浆配油条,堪称一绝。番茄、酸菜、白豆腐、猪肉碎、猪肉丸、猪肝和猪肠都是猪杂汤里头不可或缺的食材。汤头喝起来是酸酸咸咸的,味道很丰富,非常开胃。但是,来到这座城市后,我才惊觉原来这里的猪杂汤是以姜片、猪肉片和猪内脏为主要食材。而且,汤头里的白胡椒味十分浓郁,喝起来又呛又辣,和他们驰名的辣汤很相似。 两者相比之下,我会更倾向于前者,也有可能是因为这碗酸酸咸咸的猪杂汤承载了家乡满满的回忆。小时候,只要外出时遇上雨天,父亲总会带我们去吃一碗暖和的猪杂汤。在家乡,猪杂汤比比皆是,足以见得家乡的人们都很爱它。即便如此,我们常光顾的也只有其中两家店。第一家在家乡的知名度很高,且有自己的店面。倘若超过晚间7点去,基本上是找不到座位的;而第二家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摊子,就在巴士总站附近街道的五脚基里。由于父亲厌倦等待,所以我们光顾第二家的次数会比第一家来得多。 我不再是讨厌芫荽的女孩 时隔10年,某天,我们又来光顾这家猪杂汤店了。它不再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摊子,它有了自己的店面,不再害怕风吹雨打的干扰,但它依然在巴士总站附近。老板白发苍苍,脸上的皱褶却阻挡不了他慈祥的面貌,挺着弯曲的身子,缓缓走前来点单,和我记忆里的他判若两人。 老板用料十分豪迈,这碗猪杂汤里有猪肝、猪肚、猪肠、猪肉丸、猪肉碎、白豆腐、酸菜、酸梅和芫荽。小时候,我和母亲总会把芫荽夹到父亲的碗里。由于父亲不挑食,名正言顺地成为了我和母亲的“食物回收桶”。这10年改变了我不少,我不再是那个讨厌芫荽的女孩了。这一次,我把芫荽配着猪肉丸一起下肚。 “这猪肝不熟,别吃了。”忽然,父亲用筷子夹起了一块鲜红色的猪肝,放置一旁,夹起的时候我瞄到父亲的眉眼间微微有皱褶。小时候曾经光顾好多次,老板都不曾犯过这样的失误。这才让我意识到老板也不年轻了,已经不再像从前般的熟练精干,就像我母亲的厨艺也不如从前精湛,食物味道都变淡了许多。很多事情,我们总以为还有机会、还有时间,殊不知时间早就从我们的指缝间逐渐流失。小时候曾经喜欢的食物,长大后都逐渐变了味,不知是不是因为这一份人生历练使得我的味觉产生了变化? 付了钱,留下一只剩3块红色猪肝的碗,是我们能留给老板的一丝温柔。
1年前
我从小爱吃福建面,现在亦然。小时候,偶尔父亲会打包宵夜回家,其中福建面的出现率是最高的。一大包的福建面,兄弟各自拿碟子抢吃,总想要把虾先抢到手,慢慢享受。家乡有几家餐馆的福建面的口碑很不错,生意都很火,回头客很多。离乡在大学期间,最怀念的家乡食物,必有福建面。 上网查了资料,据说福建面是1927年由中国大陆来马的福建人改良而创立,名副其实是福建人炒的面的意思。现在已成为了马来西亚独有而闻名的美食之一。 旅行或在外面找东西吃的时候,看到卖福建面的档口,总是忍不住要尝一下。说实话,满意的,对口味的,真的可遇而不可求。现在很多档口都交给外劳打理,不是我歧视外劳,不过外劳炒的福建面,吃起来,总是觉得差点意思。我也不是追求什么正宗口味或强迫症,但是也不至于口感味道落差太大吧。 关于福建面,曾经摆过一次乌龙。某次去槟城游玩,喊了福建面,结果来的是虾面。详细问清楚,才了解原来在北马一带,福建面就是虾面。不禁莞尔,误会解除,大伙照样吃。南北大不同,原来在北马,我们中南马的福建面,名为大碌面。 因缘巧合,在一次朋友聚会中,我终于学会了炒福建面。云兄是一班老同学里,厨艺首屈一指的,虽贵为董事,也是博士,但是从来没有架子。当天云兄亲自下厨,其中主食就是大家都爱的福建面。当晚画风惊奇,几个大老爷们围绕着云兄,帮忙打下手或全神贯注,或拍视频做笔记,一起学炒福建面。细节不提,重点在于收汁、碱水味和黑酱油之间的比拼,也是需要尝试无数次的经验才能调出满意的味道。 炒福建面给母亲吃 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几个月内,徒弟们不约而同常常练习,在社媒分享成果。徒弟们勤劳练习,家人却吃到怕了。大家也没有墨守成规,配合各自喜好,发挥创意,作品各异。我有时喜欢添加芽菜,味道还蛮搭的,吃起来也爽口。猪油渣是福建面必备食材,不过因为配合家人口味,反而不是我的必备佐料。我也喜欢买大虾来炒,看到大虾拌福建面,幸福感满满。现在外面的福建面,虾都跟你玩躲猫猫,寻寻觅觅,只有小虾一两只。 自学会了炒福建面之后,我和母亲有时视频通话会提到,也一直说有机会一定要炒给她吃。几年前,有一回母亲从家乡来家里小住。我迫不及待大展身手,总算找到机会炒了福建面给她吃了。母亲边吃边赞,瞬间光盘,我觉得并不是因为有多好吃,而是吃的是儿子的一份浓浓心意。偶尔几个家庭聚会,我也会出手一番,大家都给我起了个称号呢,叫飞哥福建面。眼看一大盘面被抢吃清盘,心里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实在是难以形容。 同一锅福建面,各自皆有不同的体验。孩子吃的是味道,老婆吃的是幸福,母亲吃的是感动,我吃的是却是回忆。
1年前
我在马来半岛出生与长大,或者是因为地处亚热带,调味品清单的姜、黄姜、香茅等多属亚热带的天生天养食材,我们家的食谱,蒜也就从来没有占据主流地位。在韩国逗留的日子,无论是城市化水平很高的首尔,还是到离开城市的乡下地区,一日三餐却几乎离不开蒜。烹煮食物,蒜是主要调味品,就连吃烤肉或者烧烤海鲜,泡菜之外的生吃配菜,往往不能缺少紫苏叶、青椒与蒜瓣等三样,就是餐桌上没有紫苏叶与青椒,最低标准也必须有一碟蒜瓣撑场。源于此,当时还以为蒜是韩民族的国粹之一,就是生吃蒜瓣。 或者是因为长大以后才接触,对于蒜,特别是吃蒜以后散发出来的馊味,我实在很难适应。当时还以为离开韩国以后,生活就将远离蒜,特别是生吃蒜瓣。 来了中国,人在上海,因为上海人口味偏向清淡,生活中很少接触蒜,日子还算舒适。 到山西出差,宾馆楼下是一家山西饺子馆。出门之前饺子馆还没开门,从客户办公室出来的黄昏准备回房,路过饺子馆的转角,隐约看得到热气腾腾的锅灶。我还没有反应过来,同事们已经纷纷说:“勺舀凉水添在煮饺子的沸水里,沸水落滚,一股牛肉饺子的香即刻飘满鼻孔。” 同事多半是东北人和山东人,对饺子完全没有免疫力。他们的脚步不听使唤地往饺子馆走去不是我的问题,但是,拉我一起结伴,就变成我的最大考验。 韭菜饺子、猪肉饺子、鸡蛋饺子……面皮包裹的各种食材,就是每一种饺子仅仅叫了二两,累计起来也乖乖不得了。喝的是面汤,蘸着陈醋,使我大吃一惊的,却是标配的新蒜瓣。 他们却异口同声地说:“这味道,这日子,就是一个美字。以后想起这些杂着蒜香的日子,想起一起剥蒜瓣吃饺子的兄弟们,一股辛辣冲上心头,继而就是淡淡的甜。” 当时韩国朋友没有提到的药膳作用,他们纷纷给我补全。比如蒜瓣是败毒食品,能够杀死部分癌细胞,还能做药引子,同时可以补硒,蒜还是除膻避腥的最好佐料。总而言之,就是神药级别。 吃面条没有生蒜,就不香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领会与看法,中一位同事说:“蒜生食辛辣,煮熟却辣味全无。所以,蒜也是食物中的愤青,年轻时期很多抱怨、指责,好争斗,步入中年,心情逐渐平静,心境也多了些许淡然的禅意。” 各种说法当中,他的说法最特别,也最有意思。这位同事的老家在安徽北部,他强调是大蒜的主产地。他说他家里家家都种蒜,他本人还曾亲自种过蒜。 他说:“种蒜不是把整个蒜头都埋在土里,而是把蒜头分崩离析成一个个蒜瓣,秋收以后埋在土里,第二年仲春,蒜苗可以吃,季春,就吃蒜薹,夏天到了,就能再次收获蒜头了。新收获的蒜头鲜嫩多汁,如果佐以饺子下肚,味道的鲜美程度就不用形容了。” 当时,我还以为蒜仅仅搭配饺子。后来,随着脚步进入西北的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地方,我发现不仅仅是吃饺子,就连吃面,也不能缺少蒜瓣。一大碗面汤,汤水上几片牛肉配一点葱花香菜,桌子上却是一大箩筐生蒜。 西北朋友纷纷说:“吃面条没有生蒜,就不香。蒜瓣,就是香。” 一口面一个蒜瓣,到了后来,已经不知道在吃的是面,还是在吃蒜瓣。
1年前
孩子从小在学校参与营养餐计划,食谱多元化。在众多的面食选项里,女儿超爱“老鼠粉”,因为她说老鼠粉QQ嫩嫩,晶莹透彻,口感很好。由于孩子小名恰好是QQ,生肖属老鼠,所以她爸就爱调侃说,小老鼠QQ爱吃老鼠粉,天经地义啊! 犹记得,小时候妈妈都爱打包老鼠粉给我们兄弟姐妹吃,原因是它的主要成分为米浆,让孩提的我们有饱腹感。而且小孩吃这粗短的面条,不易噎到,易于消化食用,老少咸宜。 从维基搜寻到的资料显示,老鼠粉制作程序是从米浆蒸成凝块,再以数十小孔洞铁器透过凝块形成长圆条。称之为老鼠粉是因为此粉两头尖尖,形似老鼠。由于“老鼠”之名不雅,食堂员工统一称它为银针粉,恰是形貌上的想像——一枚粗状的银针。感觉即文雅又恰切。 我是在大城市长大的市区孩子。我印象中的童年岁月里,隔三岔五就会有老鼠粉做早餐,它乃是餐桌上的常客。自然而然地,我就认为这道国民美食是再普通不过了。孩子的奶奶从小在福建人居多的南部长大,耄耋之年的她也甚少离开过家乡。我跟她聊起老鼠粉时,她却腼腆地说至今从未吃过。当下的我,除了惊吓,就是惊叹——这怎么可能呢?印象中的婆婆是勇于尝试新科技和新产品的老人家呢!我心中疑惑,难道是因为从前的福建人比较少接触这客家传统米制面条…… 婆婆娓娓道来以前的岁月,说家里午餐通常都煮一大锅白粥,再配上几个小菜。偶尔,家婆还需要搓面粉、揉面团、扞面条等等。想当年,能外食的机会微乎几微,而且外子的奶奶是缠足妇,家规甚严。当时家里人口还是非一般的多,婆婆孩子十多人,想想举家出门必然轰动且壮观,一辆轿车还载不完呢!听起来,真的感叹婆婆为了持家做出无私的奉献,也让人觉得百般地无奈。 再加上,婆婆的记忆还停留在1988年的老鼠粉中毒事件。那确实是一场悲剧,现在却变成了悬案。当年的我9岁,突然间学校及外面的食肆就停售老鼠粉了。妈妈是过了好几年后,才让家里的小孩继续吃老鼠粉。 米香洋溢是幸福的味道 升学后的闺女,好像没有机会吃到老鼠粉了。通常,经济面档的早餐选项里都不会出现老鼠粉。而女儿对老鼠粉的美味,实在是念兹在兹。为了满足家里发育中小孩的味蕾,及让孩子奶奶对老鼠粉改观,我这从前的营养餐小助理唯有想法子。机缘巧合之下,我在脸书上看到这道美食。幸运的是,这是一个零失败的简易食谱!我准备的是弹性食材,冰箱有什么就用什么咯,就“箱”取材,不执着于食谱要求。 首先,把3粒鸡蛋煎好。然后,把葱头蒜米爆香,再放入切丝的大白菜及肉丸子,最后把已经汆烫好的老鼠粉置入锅中翻炒,加入调味料照烧腌酱及盐,如喜爱黑色料理,可以加入少许老抽,然后搅拌均匀,熄火即可。此道变异版平民美食,虽说食材简单,烹饪过程快捷,但成品入口米香洋溢,是幸福的味道! 我家的小老鼠帮我试味道后,我们就对外宣布实验成功。这是我第一次下厨,煮给家里的老少,是家婆的第一次,孩子也是第一次吃我煮的哟。大家都豪迈地跨出人生的第一步,成了我的白老鼠。 皇天不负有心人,家婆最后说:“味道还不错!”我初战告捷,丑媳妇终于完成任务了,这回得跟外子邀功讨赏呢! 经过此事,我才发现很多事情都不是理所当然的。就这简单普通的料理而言,我们真的应该多花点时间了解身边的亲人。我以为及我认为的思想,都不该先入为主。多些接触,多份了解,人生中不留遗憾。
1年前
母亲素来爱煲汤,一个星期7天有五六天都会煲一大锅汤。全家上下最最爱喝的莫过于味道偏咸还带点香甜的咸菜汤。儿时,母亲为了我们四姐弟能够摄取足够多的营养总是煲我们最不爱喝的花生根汤。起初我也特别排斥,只因花生根汤的味道过于淡且带点干涩。尽管如此,自从母亲说花生根汤喝多了有助于长高,我便开始两大碗两大碗的喝。兴许花生根汤真有助于长高,我从小到大也算是个高个子的女生。我甚至比父亲、母亲及姐姐还高了一截。 母亲为了腾出时间照顾我们,经常七早八早就起床煲汤。那时候的我并没有体谅母亲的用心良苦,竟开始埋怨母亲日日煲淡而无味的汤。现如今我已不常在家,我总是在疲惫的时候期盼看见桌上有一碗热腾腾的汤。 我是个蛮挑食的孩子,自小不爱吃肉。我虽从小长得高却也瘦得如根竹子一般。我不仅不爱吃肥肉,连脆酥的炸鸡皮也不爱吃。对我而言,肥肉带着一股又油又腻的味道。以前,我曾经鼓起勇气尝试吃过一口后就把嘴里的饭给吐了。我虽然知道鸡皮脆口却依旧不能接受其油腻的口感。母亲总是为我们的吃食犯愁,因为姐姐弟弟都特别爱吃肉却不爱吃菜。母亲每一餐都必须要煮肉、菜及蛋才能满足我们四姐弟,可总是会有剩菜。 孩子总能一口吃出母亲的味道 到城里上大学后,我经常想念家里的饭菜。人啊,总在自己失去后才懂得珍惜。儿时一直梦寐以求的快餐早已让我厌倦。那时候的我还想着以后长大了餐餐都吃快餐,要是有机会到外用餐绝不吃家里的饭菜。如今外面的餐饮于我而言总极其油腻且不健康。虽然味道吃起来又足又香,可还是少了一种熟悉。也许外面的食物油量太多,我曾经在一个月里胖了整整5公斤。回到家后,我感恩终于能吃上家常饭了。从前只能在新年吃到的猪脚醋和客家炸肉,现在终能在回家的那日吃上。在家里的小厨房烹煮客家炸肉太过繁琐麻烦,可母亲还是愿意为多日未归家的孩子煮上一顿丰盛的。天下父母都心系于自己的孩子,渴望自己的孩子都能得到最好的一切。我曾在网上看过一句话:“天底下只有自己的父母才会真正担心自己的孩子温饱吃穿。”母亲知道我喜欢的菜肴。每逢我回家之时,桌上摆着的必定有我爱吃的那几道菜。 在外用餐时,我也会点自己爱吃的那几道菜,可总是欠缺母亲煮出来的味道。那个熟悉的味道伴随了我好多年,是除了母亲再无他人能煮出来的味道。这或许也算是每个母亲的魅力吧!每个母亲煮出来的味道都不一样。即便是一样的食谱、调料、器材甚至是火候,孩子总能一口吃出母亲的味道。或许这就是幸福的味道吧? 小时候总盼着自己长大得快一点,幻想有个时光机能穿越到未来,遇见那个已成年的自己。年少无知的我希望脱离父母的掌控,觉得是他们束缚了自己,却未曾想长大后的自己多么想回到那无忧无虑的年代。曾经的家被我当作鸟笼,可它现在对我来说犹如温室,让我无比的向往。我好想好想好想回到儿时,做个快乐、纯真的小孩。看着慢慢年迈的父母亲,白发满头的他们,多希望自己能再多陪陪他们。
1年前
俗话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很喜欢这句话,浪漫又温馨,点出了人间的温情,用一缕花香使这个世界变得温暖浪漫。而在我看来,除了“赠玫瑰的人”,还有一种人,他们也是“手留余香”,他们就是为人烹调佳肴的厨师。 厨师赠人美味,手留蒜香。烹煮中华料理时,少不了用大蒜的根部——蒜头来增添菜肴的风味。将切片或切成碎末的蒜头放进热锅炒香,扑鼻而来的蒜头香味穿过我的鼻腔,直达我那贪吃的灵魂深处。 蒜头虽然是家家户户厨房里最普遍的食材,但于我而言,它是一种魔法食材。蒜头不仅能够给料理添上不一般的香气,也有防治癌症、肠胃疾病、预防感冒等功能,对人体的健康有许多益处。 蒜头煮熟以后味道没有生吃来得刺鼻,有的人完全无法接受,但也有的人对此难以忘怀,并且从此走上一条“无蒜不欢”的道路。在我们家,几乎每道菜都会有蒜头。对母亲来说,蒜头是一道菜的灵魂,母亲认为有蒜头的料理才够香、够味。蒜头在热锅里炒香后,弥漫在空气中的蒜香像是拥有着魔法一般,任性地闯入我的鼻腔,经由鼻腔,抵达我的灵魂深处,把一抹魅力之香留在了我的灵魂里。 高中时,我学会做菜,从小观察妈妈烹调料理的我,烹饪的习惯和妈妈如出一辙。每次炒菜,我都会先在锅里炒香切好的蒜末,炒至蒜末呈金黄色后,再放入青菜或肉类,继续翻炒。蒜香与其他食材一起在锅里翻炒几下后,开始融于其他食材的香味之中,悄然之间提升了该料理的香气。蒜头虽然一身白,但它一直都是低调、合群的一种食材,它能够和许多食材完美地搭配在一起。偶尔,蒜头也会调皮,用它那刺激的蒜味来引起人们的注意。 做饭有后遗症 开始下厨的我发现手上常常会留下浓烈的蒜头味,用洗手液也无法清除。那股蒜味并不明显,只有将手靠近鼻子时才闻得到。这味道十分熟悉,因为这就是从小到大我在妈妈的手上闻到的味道。记得还在幼儿园上学的我曾经嫌弃妈妈的手有种难以言喻的味道,而如今我的手上也出现了这种味道。妈妈的手留有蒜香,这股蒜香代表了妈妈对我们的爱意。 记得妈妈曾幽默道:“如果说做饭有后遗症,那应该就是手上会有蒜味。”这句话戳中了我的笑穴,我当时听了,立即放声大笑。妈妈见我大笑,也跟着笑了起来,喊道:“我说的是事实!”我的母亲风趣又可爱,她身上散发着神奇的魅力,和她手里的蒜香一样,令人着迷。后来,经常下厨的我也成了一个“手留蒜香”的人,我闻着手里的蒜香,就会想起我那可爱的妈妈,所以我虽然听说柠檬汁可以有效去除手上残留的蒜味,但我仍然不会刻意地去掉这别有意义的一抹香。 我喜爱手上久不消失的蒜香,那是我最爱的大自然的味道,更是令我终生难忘的妈妈的味道。厨师不是一个简单的职业,他们成日待在充斥着油烟味的厨房里,但他们并不是唯一手留蒜香的人。那些为自己心爱的人,或者是为了自己而下厨做饭的人,他们的双掌都留有这迷人的蒜香。
2年前
2年前
最近与新朋友无名走得近,有事无事喜欢闲聊。今早在手机上与他谈起近日工作烦恼,可能稍微有点身家创收已经变得次要,无名只是埋怨忘了关窗,夜间北风透窗过,早上起来周身酸胀,话到中途,突然说,我们去吃鳙鱼头吧,早冬需要一点和暖之气。钱是他出,鱼头他安排,我当然称好。 鳙鱼就是花鲢鱼,以头大而出名,俗称大头鲢子。在今天的中国大陆是商业化程度最高的淡水鱼之一,到处都是鳙鱼。无名强调,古人云:“鳙之美者在于头”,意思是鳙鱼头最好吃。 无名的3种经典鳙鱼头吃法是炖豆腐、麻辣鱼头和跺椒鱼头。炖豆腐,鱼头煲汤,加一些水豆腐,并佐以各种蔬菜,常见是大葱与香菜,也可以加小白菜、油麻菜等,调味品只需要生姜和胡椒,味道偏向清淡。麻辣鱼头的调味品却很多,辣椒、姜、大蒜等,主要还是大量的花椒,一旦品尝麻辣鱼头,就会感觉嘴唇上像有成千上百只蚂蚁在攀爬。最后一种,就是用湖南剁椒蒸煮的剁椒鱼头,有点咸辣,最吻合我的味蕾取向。 无名说,早冬不“躁动”,势必要挨冻。早冬风凉,大家却习惯性窝着,因此少了躁动之气。为了能够“躁动”一把,他自然推荐麻辣鱼头。 无名常去的饭馆临河,河是古城早期的护城河,到了今天已剩观赏用途。早冬的清晨河岸,少人问津,疏疏落落几个锻炼身体的老头。河两岸,树木逐渐寥落,阳光尚好,有几只懒散的猫在河埂条石上假寐,冬天来了,就连动物也懒得活动。 店主是熟人,不需要太多过门寒暄,只需要两个字:“常规”。 鱼头上来,三两筷子下肚,额头开始冒出汗珠,再吃两三筷子,感觉嘴唇上就像有成千上百只蚂蚁在忙碌攀爬。 无名说:“昨夜风寒似乎全随着汗珠被赶跑了。” 以前民间不吃鱼头 一些朋友说鱼身上最好吃的部位是鱼腩,无名却强调鱼头四周的部分最好吃,再把范围浓缩一下,就是鱼眼睛四周。无名的佐证,就是越来越多私房菜馆把鱼头当成招牌菜。深巷胡同或者弄堂里,七拐八抹,走进的任何一家菜馆,无论人多人少,只要卖鱼,菜单上都有一道鳙鱼头。无名承包下几个鱼塘,主要养鳙鱼,养供鳙鱼,与这些小餐馆多多少少都会打交道,就是不去临河饭馆,一样可以品尝鳙鱼头。挑选特定饭馆,因为一道麻辣鱼头,我吃到的只是麻辣,他却可以吃出不同的味道来。 吃鱼头,自然有不少典故。无名解释,以前民间没有吃鱼头的习惯。鱼头谐音就是“余头”,余头都吃掉了,寓意是不给自己留后路。在一些地方,吃鱼头却是鼓舞士气的绝妙之举,彰显破釜沉舟的勇气,比如魏武帝曹操在刺董之前,就有吃鱼头来表决心的行为。当然,那是历史,我们都没活在那个时代。也有人相信,吃鱼头表示有机会“同寝一头”,适合表达情意与求偶的意愿,水乡的一些地方,相亲之后,往往会安排相亲后的俩人吃鱼头。 不仅仅是与无名结伴时,游走湖南、湖北与安徽,只要遇见水乡人家,就会听到各种与鱼有关的典故。这些典故,已经不仅仅是限于鱼头了。比如一位安徽诗人说:“一头鱼,水中游,游到杯盘除尾去,煎炒烹炸再从头。鱼有两次生命,一次在水里,一次在碗盘之中。” 他强调意境很美,我听起来却觉得所谓的美很残酷。
2年前
高中的时候,有一天死党生日,于是几个朋友乘坐一辆车,从加影到吉隆坡闹市买一个芝士蛋糕。我一向来都只是跟班,不太花心思去想要去哪里,买什么,做什么。我的朋友带着我这个小跟班来到吉隆坡当时新开的咖啡馆买蛋糕。这家咖啡馆,后来开成餐厅,在东南亚一带都有分店。 我还记得相当清楚,蛋糕展示柜上写着,第一名的芝士蛋糕:大理石芝士蛋糕。我们买了第一名的蛋糕回去庆祝生日。就这样变成第一片震动我心的芝士蛋糕。我很长情,一直喜欢这片蛋糕直到现在。到商场时,依旧会特地买一片回家慢慢享用。虽然市面上已经出现更多样化更精致的芝士蛋糕,我依然喜欢这样的香草芝士味,这样的燕麦底,这样的回忆。所以有时候,我会怀疑自己喜欢吃的某一些东西,是因为经验所致。也许我享受的,是当时的回忆。于是每吃一次,就开心一次,很值得。 有一次,槟城的亲戚到吉隆坡排队吃有名的海南鸡排。吃完后在脸书上批评,这海南鸡排算什么?怎么跟槟城的海南鸡排比?虽然我没有留言,静悄悄的给个爱心就好,不过我一直很想说,自己也是其中一个每隔一段时间就得去吃这家海南鸡排的常客。 很想说一声对不起 那也是因为某段记忆的缘故,我的第二份工作正好就在这著名海南鸡排店附近。于是我和同事们偶尔会提早吃午餐,抢在还没人挤满茶餐室的时间入座。这茶餐室的老板一向友善,总是给我们一个阳光笑脸。我们急匆匆地在排队的时间点吃完好让座,顺便买一盒咖央卷回去当下午茶。离职后,偶尔我还是会和羊男特地去吃海南鸡排、蒸面包配半生熟蛋。每一次吃,都有一种满足感,是其他店的海南鸡排无法给我的。我知道,我吃的是回忆,也感激坚持同样品质,想尽办法维持的老店。 大学的时候,我做很多份兼职。每次拿到薪水的时候,则会到附近的一家连锁咖啡馆吃鸡肉派。那鸡肉派不是像咖哩饺的那种鸡肉派。它是鸡肉浓汤,以派皮封起,经过烤箱烤热后,派皮变酥脆并涨起来,像半颗球。现在回想起来,自己是有多爱吃呢?竟然可以一个人去点一份鸡肉派,慢慢享用。当时一个人用餐还不流行呢。于是几年前,经营寻羊店时候,每次感觉不顺利,或者心情沮丧时,我都会一个人光顾这家连锁咖啡馆,点一个鸡肉派。吃完也就没事了,像被鸡肉派安慰了一番那样。 有时候我会想,会不会有人也这样想着寻羊咖啡馆呢?有时候听见客人提起当时的舒芙蕾,或者客人和客人之间的对话,他们想起某个饮料、番茄意大利面、三文治。我都很想说一声对不起呢,我没有那个能耐坚持住那家店。现在也是尽能力地烘焙咖啡豆和制作雪糕。也许将来,若可以再遇见对的队友,我们可以再现这样的味道和感觉。现在呢,我得好好珍惜剩下来的回忆,还有加强烤咖啡豆和做雪糕的技术,希望可以坚持下去。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