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栏

|

文化空间

|

读书笔记

|
发布: 7:00am 18/04/2022

建筑

读书笔记

谢诗奇

建筑

读书笔记

谢诗奇

谢诗奇/理想的神殿

作者:谢诗奇
谢诗奇/理想的神殿
独乐寺。(图:谢诗奇)

1949年,英国艺术史学家Rudolf Wittkower(1901-1971)出版了《人文主义时代的原理》一书。这部著作的研究对象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研究方法则不是我们熟悉的建筑史或建筑师传记,而是尝试对这个时期的建筑原理做一些整理。研究成果在书中分成4个部分论述,其中涉及集中式教堂,建筑与传统,音乐,数学和透视学的关系、比例的问题等等。那么,建筑原理是什么呢?建筑原理是如何被“发现”或“发明”的呢?这本书的第一部分从集中式教堂研究的视角切入关于建筑原理的问题。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有等级之分,教堂是所有建筑类型里面等级最高的,所以关于教堂应该以什么形式来设计的问题也是最重要的。一座“理想的教堂”应该是怎样的?针对这个问题,建筑理论家Leon Battista Alberti(1406-1472)在其于1450年出版的《建筑十书》中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原型”。

ADVERTISEMENT

《十书》里的第七书是关于神圣建筑的建造与装饰,Alberti列出了构成“理想神殿”的条件,其中在提及神殿的平面时最为推崇圆形,并尝试从大自然的现象和几何学的角度来解释圆形的优越性。然而,真正起到关键作用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相信许多圆形或多边形的古希腊罗马建筑遗迹大多是古代的神殿。由古代的神殿改造而成的早期基督教堂,平面也多为圆形或多边形。这种通过与古代或早期的建筑产生关联以取得正当性的逻辑,是文艺复兴时期“发现”或“发明”建筑原理的主要方法之一。Alberti的“理想神殿”正是通过这个方法而确立下来。

谢诗奇/理想的神殿
Tempietto。(图:取自Sir Banister Fletcher’s《Global History of Architecture》21th edition)
谢诗奇/理想的神殿
Villa Rotonda。(图:Nazmi Anuar)

文艺复兴巨作:Tempietto

1502年,由建筑师和画家Donato Bramante(1444-1514)设计的Tempietto在罗马落成。这座圆形小教堂坐落在开放的庭院,立于台基之上,古典柱式环绕一周,饰以雕像,冠以穹顶。与Alberti所列出构成“理想神殿”的条件相吻合。1560年,文艺复兴建筑巨匠Andrea Palladio(1508-1580)在其《建筑四书》中将Bramante的圆形小教堂与千年以前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神殿并列,以此确认这座建筑的崇高地位。Palladio更进一步把“理想神殿”的原理运用在别墅的设计上,凸显了以人为主体的人文精神。

从Alberti到Bramante,再到Palladio的这100年间,经历了学习经典,考古发现,理论书写,创作实践,评论总结各个阶段,建立了建筑原理的范式和标准,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时代自求完善的精神特质,完成了跨越千年的文艺复兴。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文艺复兴始于15世纪的意大利,距今已经超过600年。当时总结出来的建筑原理自然受到时间与地域的限制,绝对不是放诸四海皆准的。然而,通过钻研学术和创作实践所建立起来的建筑学传统,却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产生影响。下面列举两个案例来做横向(跨地域)比较。

谢诗奇/理想的神殿
法隆寺与希腊神殿比较图。( 图:取自藤森照信著作《日本近代建筑》)
谢诗奇/理想的神殿
东京筑地本愿寺。(图:谢诗奇)

法隆寺:日本建筑学体系原型

1893年,日本明治维新后培养的第二代建筑师伊东忠太(1867-1954)完成了博士论文〈法隆寺建筑论〉。创建于公元607年的法隆寺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木建筑。建筑史学家藤森照信在《日本近代建筑》提到这段历史时写到“伊东对法隆寺开始了仔细的考察,却意外地发现法隆寺中门中央的木列柱与石造的希腊神殿有着微妙的相似之处。从而推断出日本之美的始点是出自横跨欧亚大陆的希腊,和欧洲之美是同源同种。当时的建筑家普遍认为日本的传统建筑,由于被大海隔离,所以其源头是不同于欧洲的低劣文化。这样的误传被伊东的‘世界最古’、‘和希腊相连接’给完全粉碎了。”为了证明他的这一论断,伊东展开了长达3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考察之旅。由于佛教的传播是日本接受外来文化的重要途经,因此佛教遗迹成了伊东重点考察的对象。法隆寺成了日本建筑学体系建立起来的原型,日本的“理想神殿”。伊东从法隆寺出发,考察各地佛教建筑,于1934年完成了东京筑地本愿寺。

谢诗奇/理想的神殿
南京原国立中央博物院。(图:取自巫鸿著作《时空中的美术》)

1931年,受伊东启发,由朝鲜半岛开始进入中国进行建筑考察的日本建筑史学家关野贞(1868-1935),在河北省蓟县发现了独乐寺。经他考证,判定独乐寺的山门和观音阁建于公元984年,是当时在中国所发现的最早的木建筑。就在这一年,毕业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受过严格学院派建筑教育的梁思成(1901-1972)加入了中国营造学社。营造学社是中国第一个研究建筑的专门组织,研究核心是编撰于宋代的《营造法式》。面对这部无法读懂的“天书”,通过对同时期建筑实物的考察与测绘,并与《法式》相比对,成为破解这部“天书”的唯一办法。独乐寺的发现为这项工作提供了难得的考察对象。

1932年,梁主持了独乐寺的调查,发表了《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这是梁发表的第一篇调查报告,奠定了中国古建筑研究实物与文献相辅相成的学术传统。1935年,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委员会举办建筑竞赛,章程由梁思成拟定。获胜方案确认后,梁以顾问的身分协助修改,并以独乐寺和同时期的一批辽代建筑作为主要参考,准确的运用了辽代建筑的比例关系和细部做法,同样也创造了一座跨越千年的“理想神殿”。

以上3个寻找和发现“理想神殿”的例子,虽然发生在不同的时期和地点,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复古。下一期我们就来谈谈复古的传统。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