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焦点

|
发布: 7:00am 21/12/2023

焦点

吉隆坡

隆雪华堂

华社

猪仔

陆佑

隆雪华堂100周年

猪仔馆

李德伟

【隆雪华堂百年01】陆佑是创建华堂推手 为何华堂曾跟他 “撇清”关系?

报道:本刊 林德成 摄影:本报 陈世伟

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终于100岁了!走过一个世纪是何等艰难,它不仅代表一个数字,还承载了无数变革和故事,延续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ADVERTISEMENT

隆雪华堂成立初期,得归功于华堂倡导人。你可能很熟悉Jalan Loke Yew(陆佑路),但或许不清楚这号人物,以及他与华堂的关系。趁着百年纪念,华堂在8月份策划了《百年传奇:陆佑特展》,梳理各大事记,追溯陆佑当年的轨迹。

有别于以往,此次特展通过大量文献考证,厘清很多谜团。与策展人畅聊时,才得知隆雪华堂所在地段的前身是估俚间,而当年陆佑又是如何将“馆”变成今日璀璨夺目的隆雪华堂?

报道:本刊 林德成
摄影:本报 陈世伟
历史照片:李德伟提供

“陆佑是成立大会堂的最大推手,可惜因当时客观环境因素,不允许在建筑内立铜像或相片。”隆雪华堂总秘书兼陆佑特展筹委会主任陈松林说道。

创建华堂时,英殖民政府设下条款,不允许有任何人物的象征物品。随后出现堂名之争,虽然纷争落幕,但之后亦没有将陆佑的名字或雕像放进华堂。对此,他说,陆佑特展有两层意义,对内是让陆佑回归本位,肯定他对隆雪华堂的贡献。

陆佑对吉隆坡的建设及华社的贡献是功不可沒的。(网络照片)

“随着时代的推进,晚进对大会堂建设、专修、扩建等,都可见到捐献者的公司或家人祖辈名字,反而见不到最大推手陆佑的名字。因此,此展是为陆佑先生正名,肯定他的付出及在大会堂内增添陆先生的元素。”

对外则是向国家行政机关和社会人士提供更完整的资讯,包括陆佑对吉隆坡的建设和贡献。当时的华人社会有流传一句话──叶亚来打州府,陆佑建吉隆坡。

拥有“锡矿大王”之称的陆佑凭借开采锡矿,以及承包英政府各种税捐起家,一步步地成为商业大亨。加上他擅于交际,获得英政府官员的信任,得以参与吉隆坡的发展计划。自然的,吉隆坡成为他发迹的起始点。

陈松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每个时代都有某个家族崛起与没落,能把握时局变化和机遇的,就能成就一番大事业。他鼓励民众多来认识隆雪华堂与陆佑的历史。(图:取自隆雪华堂官方脸书)

陆佑没亲眼看到华堂竣工

陆佑是如何发挥倡导的作用?这是同悦媒体创办人、文史工作者李德伟的一大难题。“当时大家只知道他率先拿出5万叻币。”这笔款项是作为兴建华堂的倡导资金。如果换算成现在的币值,是一笔天文数字。

对他而言,倡导是带有创办的意义。可是隆雪华堂在1934年竣工时,陆佑早已离世(1917年),并没有亲眼见证华堂的诞生。这样一来,陆佑与建筑物的关系便有了断层。

《南洋商报》在1959年6月15日刊登了吉隆坡镜如相馆(今已不存在)所收藏的一张老照片,是甲必丹叶观盛与多位身穿清朝官服的华人头家的合照,当时陆佑在右3(坐者)。李德伟说,很多人以为是在新加坡拍摄,事实上是在估俚间前面拍的。照片的图说也写明在在矿务公所(即锡矿总局)拍摄,并在后面括弧注明“现在中华大会堂址”。

于是,李德伟把从华堂建筑扩大到脚下的土地。“陆佑一直都是这片土地的守护者,也是华堂最终建成的实际推动者。”

兴建估俚间安顿南洋移工

他随后拿出一份资料,指向一行字说,隆雪华堂所在地段范围的前身其实是“估俚间”(Coolie Depot)或俗称的“猪仔馆”。陆佑当年也是“猪仔”,11岁来到新加坡中转,之后前往柔佛丰盛港的矿场工作3年。约满之后,他才恢复自由身。

隆雪华堂在8月份筹办了《百年传奇:陆佑特展》,并将资料展设在二楼。

直至1886年,40岁的陆佑移居吉隆坡。此时,他通过为英国驻军运粮、承包税捐积攒了一笔财富。由于有经营矿场的经验,接下来几年,他分别在安邦、新街场、叻思、古毛、万挠、龙邦和双文丹开发矿区,并把矿业扩展到各州。

为了安顿从中国招揽的劳工,他与甲必丹叶观盛便联名向英政府申请一块土地兴建估俚间,让南来移工有一个落脚之处。这个估俚间的地点就在现今隆雪华堂所在的地段。1895年,吉隆坡卫生委员会(Sanitary Board,吉隆坡市政局的前身)批准他们的申请,而两人也成为估俚间产业受托人。

“当年产业受托人的概念是很重要的,意味英殖民政府相信你,才让你去托管,管理整个地方。”李德伟接着说,雪兰莪当时还设立一个估俚间委员会,最初由甲必丹叶观盛担任主席。吉隆坡估俚间建竣的一年之后,他退位让贤,由陆佑接棒。

趁着百年纪念,隆雪华堂特制了一尊陆佑铜像,安放在二楼。

“猪仔”制度名存实亡

从移民背景分析,劳工可分为“猪仔”,即契约劳工,以及来投靠亲友的南来移民。估俚间便是安顿新抵步的“猪仔”。他们逗留的时间不长,很快就会被送往州内的矿场或出外州。

“猪仔其实是我们对当时劳工的形容词,不是所有南下的劳工都是通过卖猪仔的形式而来。有一部分是投靠亲戚,来到之后未必做矿工,可能做店员、杂货店、木匠、裁缝师、鞋匠之类。”

锡矿总局(现为雪森彭矿务公会办事处)至今还在隆雪华堂底楼,一直没有搬离。至于雪兰莪中华商务总会(现为隆雪中总)是在1995年搬离,迁入位于安邦路的中总大厦。

然而,估俚间成立之后并没有发挥作用。创立几年后,矿业陷入低迷,矿场运作几乎停摆。在19世纪末,“猪仔”制度出现动摇,到了1916年几乎没有旧式的估俚,而是转换成另一种形式,成为合约劳工或其他聘雇形式。期间就有人提出要用符合人道和法制精神的制度去聘请劳工,不能剥削他们的福利和个人权益。

整合史料文档时,李德伟发现那个时期,矿主亦面临很多问题:

1 “猪仔”抵步开始逃跑,导致许多矿主就血本无归。
2 从事挖掘矿砂的劳工(称坭井工)有法定工作时间,一天只能工作6小时。
3 英政府兴建铁路,从矿场挖走大量劳工,导致矿场陷入劳力短缺问题。

“到底有多少个估俚住进这里也成了一个问号。”鉴于没有文献记载,李德伟也无法统计这些数目。他随即说,渐渐地,矿主大概也意识到社会风气有些不同。他们开始把估俚间变成锡矿总局(即雪森彭矿务公会的前身),成为矿务基地。

陆佑“退还”地契给英政府?

20世纪初期,雪兰莪华裔人口急速增加,当地经济蓬勃发展,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商贸中心。此时,陆佑、朱嘉炳、张郁才等人便倡议成立一个华团,并想要把估俚间转换成华堂。

想要转换估俚间用途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依法是不能直接转移土地用途的,谘询法庭也表示无从干涉,加上受托人之一的叶观盛去世后没有向土地局申报,导致出现地契危机。

尔后,陆佑左思右想,想到一个好方法去解决地契危机,那就是“退还”地契。

陆佑在1916年致函雪兰莪参政司,表明愿捐献至少5万元作为兴建华堂的倡导资金。陆佑使用正式信笺并亲自署名。当他离世后,各方都还是以这封信为依据,继续推进华堂的建设计划。(雪兰莪政务司档案5073/1916,李德伟提供)

1916年,也是陆佑逝世的前一年,他致函给雪兰莪参政司,先以两位产业受托人(陆佑和叶观盛)违反地契原有用途(即经营估俚间)为由,建议撤销原有的地契,再换一个新地契给华堂,从而保住英政府拨给的地段。

在信件中,他也交代清楚如何处理这个地段,包括不分籍贯供全体华社使用,作为开会、宗教和其他仪式、娱乐、讲座和一般大会堂该有的公共用途。他还向锡矿总局保证,在华堂新建筑物里面会有一个会所空间供他们使用。

李德伟很开心地说,他们在国家档案局找到该信件的原件副本,是一份非常珍贵的文献。“那封信很短,但是写得很仔细,包括地段面积都写得很清楚。”

一屋檐下有3个机构

他在研读这些档案时,发现是一个很巧妙的做法。根据参政司秘书的回信,信中提及“……the land for breach of conditions is being issued by the land office as suggested in your letter.”从信中内容就可以看到政府接受了陆佑建议,并顺利转换了地契的用途。

根据参政司秘书的回信,信中提及“……the land for breach of conditions is being issued by the land office as suggested in your letter.”从信中内容就可以看到政府接受了陆佑建议,并顺利转换了地契的用途。

整个过程非常繁琐,参政司秘书、市政当局、土地局和陆佑多番信件往来后,直至最后才确认华堂的土地面积,并颁发新的地契。可是,为何会迟至1934年才建好华堂?那又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当中因全球经济萧条缘故,工程暂时被搁置。经济复苏后,他们继续施工,但建筑造价飞涨,筹建款项不足,不得不停工。这一切无法用三言两语说完。

这封信件被视为有一锤定音的效果,即使陆佑去世了,无论是华堂日后的继承者、华人领袖、英政府官方单位、锡矿总局都以这封信件内容为依据,继续推进建设华堂的计划,直至落成。“即使他去世了,英政府最相信的还是陆佑。”

李德伟说,所谓魔鬼藏在细节,需要亲自到档案局找出档案,一页接一页地翻阅,才会找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李德伟突然说,你知道吗,雪兰莪中华商务总会当年在锡矿总局也有办公室,但占用的面积很小。因此,隆雪华堂实则是一屋檐下有3个机构。

“即便在陆佑离世后,这隆雪华社3大机构,在一段很长时间内都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华社得以发展,一同维护华人权益。(所以)陆佑留下的影响很深远,已不只是他倡导建立华堂率先认捐的5万元叻币了。”

【多知道一点】何谓税捐?

据华研引述《马来西亚华人历史人物-儒商篇:创业与护根》的资料,承包税捐是指向政府承包饷码,每年或一段时期内缴付一定金额,而取得对某种商品专利买卖权。矿主可以拥有一个地区的承包税捐执照,以高价卖出鸦片、酒类和日用品给矿工,用来取代工资。这种以商品付工资的制度就叫实物工资制度(truck system)。

隆雪华堂今年刚度过百岁生日,至今依然披荆前行,致力为本地华社争取权益。

【备注】
文中所叙的隆雪华堂前身是估俚间并非指建筑物,而是指华堂所在的地段。估俚间和华堂是两座不同时期的建筑物,只是两者都建在同样的地段范围里面。

延伸阅读:
【隆雪华堂百年02】华堂旧址“167号,茨厂街”,为何现在消失了?
相关稿件:
【老人再就业/01】老人重返职场因为家有“啃老”?
【难民教育/01】知识能改变困境 难民自强不息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