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那天跟着戏班子到安顺做酬神戏的三天里,班主让我听好好六国大封相和五福联,让我学起来,其中便有唐明皇净棚,戏文如下——
唐皇:初起楼台巧艳妆,梨园子弟有千万,句句都是翰林造,唱出离合与悲欢,来者万古流传……
ADVERTISEMENT
这最后一句“来者万古流传”,平时听多了以后就满满成了习惯,在一声声穿云声中逐渐地刻印在我深处不知道的地方。
今年新年期间正月初五,逢清水祖师诞辰,为庆寿请来了木偶戏班,在诞辰的正日我们早上便做了酬神戏,上厕所的空档路过庙门前的桌椅看到几个小孩在打游戏,当下还不以为意,想着家长带小孩来这里热闹热闹罢了。过不久听到了阵阵诵经声,拉开台上布帘窥视,只见是刚刚那几个小孩拿起了传统的乐器,有的在吹嘀嗒(唢呐),有的在打钦仔(敲下去会有响亮的空空声)。但是放眼望去年龄都不大,珍姨说是原本的师公老了,也刚好是学校假期,就让孙子来做小师公了,说完不禁感叹一句;“太子爷每次啖这个来者万古流传……”(太子爷每次说这个来者万古流传)
据说当天晚上,有一个临时工到另一边演出时候慧玲老师(我的潮剧老师)负责当晚文场的杨琴,而她很开心的看到有新人的加入,还给他讲操控木偶的一些细节。
而我开始在想,恪守传统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去年的槟城庙会,我看到有个会馆门口有粤剧的牌子,想着身为广东人却从未听过自己家的传统戏就去看看。进去没看到乐池和舞台,只有亮堂堂的大厅和一块幕布,反复播放的粤剧视频像是在悼念他的衰亡,大门隔开了外头喧嚣,厅里播着下载好的视频,劣质的音响听不出锣鼓和乐器里暗藏的韵味。坚持不到两分钟就出了去。
而现在坐在棚脚里,看着正手手中燃烧的金纸绕过唐明皇,装扮好了的木偶,装着木偶道具的布袋,再到台前一桌两椅,然后用力一挥飘向空中,尘埃落在台前空地。班主念起那庇佑了一代又一代梨园行的口白,我想冥冥之中他会告诉我们答案,关于为什么现在大家听不懂的戏,还要继续往下唱……
相关文章:
韦佩仪/大船几时来
汤仲伟/我的家在旷野
疯木圣上/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