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研究者覃勓温/用传拓复印石碑文字 守背后历史



“古人没有photostat(复印)技术和机器,要如何copy paste(复制剪贴)一块石头上的文字?所以需要使用传拓的技术,将石碑上的文字复制在一张纸上。石碑经过日晒雨淋,会慢慢风化,我们要在石碑风化之前photostat上面的文字,保留下来,这是它的目的。”
覃勓温习惯向人这么解释“传拓”的意思,通俗易懂。
ADVERTISEMENT
视讯镜头里的他说起话来,有别于文章里古韵古风的腔调。年仅27岁,他选择转身走入时代遗留之处,拾起岁月冲刷之物,积累两三年拓碑经验,并将这些经历记录在数家媒体专栏。

报道:本刊 李淑仪
图片:受访者提供
拓碑这些年,少不了刻苦的跋涉,更多却是惬意的理想工作写照。
“待在办公室会烦,”覃勓温笑说,“拓碑可以自己一个人,在义山里没人会来吵你,逍遥快活。”
一切始于就读南方大学学院期间,覃勓温到新山最老义山——绵裕亭兼职,记录墓碑上的文字,期间发现有些墓碑刻有墓志铭,心生好奇。后来协助一名师长寻找已故教育家王宓文墓碑,沿途听了不少前人往事,“我就觉得,原来这些墓志铭也有很多值得探索的部分,”遂以王宓文作为毕业论文研究对象,并在梳理文献的过程中,“越来越有兴趣。”
以中文系第一名之姿毕业,覃勓温回校当助理研究员,工作时间自由,“那我就想说,既然对墓碑有兴趣,干脆用一整年收集全新山的墓志铭。”那一年,他常常往山里去,“很惬意。”
收集墓志铭,起初是用照相,可照片不够清晰,凑巧学院迎来中国博士生通晓拓碑技法,“他愿意教我,跟着我去收集全新山17个墓志铭,我也学会了如何传拓。”
石碑怎么拓?拓来做什么?
在马来西亚,晓得传拓手法的人不会太少,“但他们多是传拓篆刻印章,而户外的墓志铭、石碑,因为种种原因,比如天气热、环境恶劣,很少人涉猎。”
传拓步骤:
01. 洗碑。用清水将石碑上的灰尘泥垢清洗干净,避免影响拓片的整体美观。
02. 将白芨泡入水中,产生天然黏性,再用刷子将白笈水扫在石碑上。
03. 将宣纸贴在石碑上,再喷洒清水,稍微施压,让宣纸牢牢附着石碑。“为什么要用宣纸?因为它可以吸水,也有韧性。”

04. 隔着一层塑料板,用刷子缓缓扫除宣纸里的空气。“把它想像成手机贴膜,会有空气气泡,要扫出来。”
05. 隔着一层塑料板,使用鬃刷轻敲宣纸,确保宣纸紧贴石碑文字的每处凹痕。“每个字都要敲,反复敲,这个过程最耗时,一个等身大石碑可能需要两三个小时。”
06. 等待宣纸自然风干。“不能用吹风机,纸张会皱。等待也很耗时,快则半小时,慢则数小时。”
07. 风干后,使用拓包沾上墨汁,缓缓在宣纸上轻拍,尽量确保每处墨汁深浅均衡。
08. 等待墨汁干透,从底部慢慢将宣纸掀起来,“这个东西就叫做拓片。”
拓片可以用来辅助学术研究,也能作为书法临摹素材,“有些石碑先请书法家挥毫,再请石工刻印上去,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好的拓片有何衡量标准?覃勓温认为,“第一,文字一定要清晰,该黑的地方要黑,该白的地方要白,这是最基础的。”有时没有等纸干透,着急上墨,墨汁遇水会晕开,黑白便不分明。“第二,尽量不要在宣纸上留下太重的拓包痕迹,这在户外会有难度,讲求拓碑者控制墨汁的经验。”

出行带什么?墓志铭怎么找?
传拓程序听似不难,实际操作却不简单,尤其户外环境变数很多。若天气干燥,宣纸难以附着在石碑上,需要一直补水,可水分太多宣纸又易破。大马气候多变,晴天顷刻转雨天,也是常有的事。草丛山林多蚊虫叮咬,“也会影响自己的节奏。”不是没有遇过年岁悠远的石碑,半段经已深陷土泥,“没办法,需要先把泥土挖干净。”
于是每次出行,除了拓碑工具,也得另携刀棍与友人作伴。“长棍用来打草惊蛇,刀用来砍掉阻碍前路的树枝和野草,也可用来防身。带多一个人,有照应啊。”
有次走入振林山偏僻处寻找殉难公墓,兴许导航指引方向错误,将覃勓温带到一条河流前。眼看前方无路,“没办法,只好自己砍树架桥,就像电影《印第安纳琼斯》那样。”一番辛劳波折,他才瞧见,“其实那里有另一条路可以通行。可能功课做得不足,不熟悉那个地方,事倍功半。”
当然,覃勓温说,如此刻苦艰难的极端境遇不属平常,石碑更常是伫立在义山,“义山如果有委员会打理,那就很轻松,三四个小时可以收工。”
数年前立志寻找全新山所有华人墓志铭,走遍逾30座义山,迄今一共觅得17个相关石碑,包括王宓文、书画家蔡梦香等名人墓志铭,并计划将这些第一手史料出版成书。
寻觅的过程,他会打开谷歌地图的特定模式,“从高往下看,看哪些地方长得像是坟墓的区域,先做记录。”再从书籍、网络搜寻资料,探悉更多坟场落址。“第三步,我也会请教当地的殡仪馆工作人员,看看有没有遗漏。”
如此一来,便已基本掌握一个社区所有华人坟场。“接下来,就要一座山一座山走进去找墓志铭。”规划行程时,他建议借助科技的方便,搜查气象图,“看看上空有没有云团,风往哪里吹,会不会影响我要去的地方。”
要有勇气,也要心存敬意
时常穿梭于坟场,覃勓温认为,有志于此的人,要有勇气也要心存敬意。“不要pantang(忌讳),也要respect(尊敬)。”于是也少不了一些神奇灵异的邂逅。
那是发生在新山小镇乌鲁槽(Ulu Choh)。他与友人来做田野调查,直到傍晚仍一无所获,“又开始下太阳雨,地滑危险,我们决定下山。”下山途中雨便停了,“朋友鞋带松了,绑好鞋带一抬头,就发现一个墓志铭。”死者名为陈华南,在马印对抗时期绞刑缢死。“既然有缘,我向他拜拜说,下次再来拓碑,拿回去做研究。”
数月后,他带了一位友人再次上山,兜转许久却怎么也找不到墓碑所在。好不容易寻获,拓碑过程却不顺利,“最后的上墨环节,大风把宣纸吹走,功亏一篑。我再拜拜跟他说,下次再来。”下次换了另一位友人同行,“这次很顺利,从寻碑到拓碑,一小时内处理好。”
回家后,覃勓温深入挖掘更多陈华南的生前事迹。“他是前劳工党党员,认为马来西亚立国计划是英殖民政府借尸还魂的诡计。”因此在马印对抗时期从笨珍出海,加入印尼军队反攻马来西亚,却从飞机跳伞降陆时,“卡到树上,不幸被抓。站在马来西亚的角度,他因造反被判死刑。”覃勓温强调,爱国或造反,这牵涉史观诠释的问题。

他将这段际遇写成文章,顺利发表于专栏。“过后我买了祭品,包括迷彩服和运动鞋,去祭拜他,烧给他。”天空下起大雨,火焰在伞下明明灭灭,烟雾往石碑的方向徐徐飘去,覃勓温相信自己的心意已经送达。“很神奇,很诡异,好像有种冥冥中的感觉推动我做这件事。这确实是很特别的个案。”
记录失败经验,一直做一直反省
从事户外拓碑者不多,覃勓温陆续收到新山以外地区的委托,让他有机会走访从未踏足之境,包括昔加末小镇彼咯(Bekok)、彭亨的北根与林明,“从中了解与自己认知中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是一种收获,”不禁感悟,长久以来从课本了解的历史,将许多复杂的发展脉络高度简化,“很多事情远比想像中复杂。”
如今,覃勓温远离新山,定居槟城,在槟榔屿海珠屿五属大伯公庙担任文史部主任,“接下来可能会集中在北马的文史探索。”

文史工作以外,他也写诗,是天狼星诗社成员,也在2024年出版诗集《夕惕斋诗稿》。“我想挑战自己,能不能在古典诗里,表达现代人的感悟;能不能也在现代诗里,解构典故,颠覆古典意象。都是文字游戏。”
意识到掌握传拓技术的人不多,覃勓温有意扮演传授与推动的角色,“多写文章,多办活动。”他曾两次举办工作坊,报名的人群里,老人小孩尽有。“他们第一次拓不会很好,但结果不重要,他们有参与到这个过程,学到基本原理,我觉得已经足够。”

覃勓温本身也有起步的时候,失败是无可避免的事。如何改善技艺?他选择最朴实无华的做法,“我把失败的经验记录下来,检讨哪里可以做得更好,哪些方法行不通,”避免日后重蹈覆辙。
“确实啊,手艺的东西,讲到底还是经验,所以要一直做,一直反省,一直总结。”
更多【新教育】: 将艺术搬进社区, Lai Lai Art 工作室创办人陈厚玏 艺术不需要拿着酒杯欣赏 学华文 让人生有多一种可能 小学时期就被大学录取,资优生兄弟魏恩义 x 魏恩勇:以人为本是追求目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