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kiyen/从历史到今天:我国对音乐的文化焦虑



近期青体部发布了演唱会反毒SOP,加强演唱会的安全管控,通讯部也在拟定演唱会指南与规范,其实,我国对演唱会或流行音乐的监管,早在国家独立后就已经开始。
ADVERTISEMENT
青体部最近宣布的反毒SOP,旨在防止青年滥用毒品,而对于演唱会的管控,主要还是以通讯部正在拟定的演唱会指南与规范,这包括规范需要中断演出的违例内容,演出者服装举止规范,这主要是在1975乐团演出事件后才开始着手拟定的。
除了演出指南,来马演出的国外艺人和表演者也必须事前向通讯部的海外艺人表演及电影播放中心委员会(Puspal)申请准证,若当局觉得艺人形象不好或会带来不良影响,是有可能会审批不通过。
其实,我国一直对外来音乐(这里指本地马来音乐以外的音乐)存在文化焦虑。
从猫王、披头四在五六十年代掀起的摇滚风潮,不仅带动了音乐改革,也包括服装等听歌文化的影响。宣传海报上穿着短裙的女孩,梳着流行发型穿着喇叭裤的男生,当时也都认为有伤风化,甚至也被当时的我国政府和有影响的艺术家所批评。
当时我国艺术家P.南利(P.Ramlee)以优雅古典或爵士及马来传统文化当红,对摇滚文化传入,是相当反感的,更认为这是低俗的音乐。
当时马新未分家,新加坡政府也认为摇滚音乐和文化是黄色文化,毒害社会青年,禁止电台播放摇滚乐。
根据马来学者莫哈末‧达基尤丁Muhamad Takiyuddin出版的书《65 Tahun Muzik Rock di Malaysia: Dari Rock Proto ke Glam Rock Melayu (1955-1986)》写到,当时有一个组织向政府提出抗议,对新加坡和马来亚没能积极阻止违反道德及纪律的摇滚歌曲、舞蹈和电影传播感到失望,并要求执政者下令禁止传播。
随后,由于青年参与摇滚音乐会的行为过于疯狂,加上不少组织和家长反对,新加坡开始限制音乐表演和舞蹈茶会。
从那时候起,我国也就开启了对音乐艺术文化监管的漫长之路,到今日仍有一些与我国国情相抵触的音乐人仍无法踏上这片国土表演。
更多文章: 林佚/音乐节票房失收带来的反思 林佚/本地“车祸BGM”的魔力 林佚/从“听音乐”到“看音乐”──〈浅谈music video的风格变化〉系列2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