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艺文

发布: 7:00am 16/06/2025

剧评

西北孤鸟

12怒汉

全女版

沉浸式戏剧

剧评

西北孤鸟

12怒汉

全女版

沉浸式戏剧

西北孤鸟/身在“庐山”,不知“怒汉”真面目——《12怒汉》的局部沉浸式与时尚装扮

作者:西北孤鸟

西北孤鸟/身在“庐山”,不知“怒汉”真面目——《12怒汉》的局部沉浸式与时尚装扮

1957年的电影《十二怒汉》,是一部黑白片,至今还被许多影评人评为完美电影。该片讲述了一个在贫民窟长大的男孩被控谋杀生父,面临铁证如山的指控。此案由12人陪审团审议,经过激烈讨论和人生观、思维方式的冲突,最终所有陪审员都负责任地投出了自己一票的故事。这是一部线索单一、场景集中的电影,也就是所谓密室电影。故事一线到底,所有内容都集中在那个法庭内的会议室里发生和完成。如果你是一个舞台剧爱好者,看电影时你会发现,这是一部太适合搬上舞台的电影,因为它非常符合古典主义戏剧的“三一律”艺术法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也就是这样,世界各地将这部作品排成多种版本的舞台剧不断地上演。但令人不解的是,在马来西亚,我们要等到2025年5月,才有机会看到这出戏——伴调子剧社首届素人表演培训班毕业大戏——《十二怒汉》。

ADVERTISEMENT

西北孤鸟/身在“庐山”,不知“怒汉”真面目——《12怒汉》的局部沉浸式与时尚装扮

西北孤鸟/身在“庐山”,不知“怒汉”真面目——《12怒汉》的局部沉浸式与时尚装扮

我看过新加坡九年剧场的《十二怒汉》,他们的处理大致和电影一样,就是闭锁式结构——舞台就设计成一密室、一长会议桌、12人12张椅子,开场,开会;终场,会议结束。其他版本的《十二怒汉》我没看过,但根据一些文字报道,大致也是闭锁式结构的导演构思。17日下午看伴调子版的《十二怒汉》(下称本剧),一踏入吉隆坡表演艺术中心的Indicine小剧场,发现舞台——没有舞台;舞美——没有舞美;观众区分成两片互望席位,中间空出2公尺宽X9公尺长似走廊的空地,直觉就是“中心舞台”(猜对了);演员——都分散坐在观众席里……这才想起,宣传里说过的——这是一个沉浸式《十二怒汉》。

剧场里的错位感知

是一种打破了传统镜框式舞台的观演界限,让观众从被动的“观看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甚至“剧情推动者”的戏剧。这种体验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挑战。但跟一般选择非传统剧场或特殊场地(如仓库、酒店、古建筑),让观众移动看戏的沉浸式戏剧不同,本剧还是在传统场地里表演。Indicine是特别小的剧场(坐满大约100人),本剧的设计是让演员从观众席里走到“中心舞台”表演,有时也直接在观众席中坐着或立起表演。

西北孤鸟/身在“庐山”,不知“怒汉”真面目——《12怒汉》的局部沉浸式与时尚装扮

所以,本剧在设计上并非典型的沉浸式戏剧,或者说只是局部性的沉浸而已。但即便这样的局部性沉浸,也能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因为观众不再是远距离旁观,而是身处故事发生的“真实”环境,与演员近在咫尺,观演之间难免眼神交流,甚至可能有肢体接触(虽然剧场规则严禁观众碰触演员,却不碍演员靠近观众),能更直观地感受到角色的情绪张力,带来更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心理冲击。

西北孤鸟/身在“庐山”,不知“怒汉”真面目——《12怒汉》的局部沉浸式与时尚装扮

根据伴调子脸书透露,演出结束后收集网上观后感,数量高达120篇。这就解释了本剧高度的吸引力和话题性。戏剧形式新颖性和互动性对年轻观众尤其具有吸引力,是吸引新观众进入剧场的有力手段(多篇观后感作者透露自己首次看舞台剧)。观众个人独特的体验容易在社交媒体引发分享和讨论,形成强大的口碑传播效应。

不完整视角的观看

但沉浸式或部分沉浸式设计,对我们欣赏像这样的个性化人物设计的戏剧(剧中12人12种身分背景、性格),有没有障碍?我感觉是有的。因为相对于镜框舞台的集中,本剧演员分布于剧场、观众席多处,他们之间的距离足以让观众的视觉焦点分散,每当演员开始说话,便有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耳眼不同步的时间差。尤其是“藏”在观众后面的演员,观众只能听到她的声音后才转头去看,看到时总感觉有那么一丝丝突兀,这是因为时间差让观众错过了演员开口前的情绪酝酿吧?宣传文案曾提到“本剧通过将空间限制重构为“多维度认知训练场”,观众对“不完整视角”的焦虑将转化为主动探索欲。”总地来说,本剧因应部分沉浸式而安排的360度全剧场调度就是“多维度认知训练场”,这种调度确实带来观赏上的冲击力,同时也导致“不完整视角”——观众无法看到完整画面,就难免有一种“身在庐山,不知庐山真面目”之感。

西北孤鸟/身在“庐山”,不知“怒汉”真面目——《12怒汉》的局部沉浸式与时尚装扮

“全女版”是这次演出的一个卖点,看剧照与文案确实充满悬念与想像。但可惜最后的演出台本还是与原剧相去不远,没有太满足我对“用女性视角诠释男性思维,展现不一样的捍卫良心底线的“巾帼卫士”或“看12女性如何用温柔推翻铜墙铁壁”的想像。其实从看定妆照(服装+造型)时就可以看出端倪,12美女每人一套西装外套,下身一律裙摆飘飘,造型的差异就在款式设计、颜色、布料,以及发型上做文章。客观地说这些讲究时尚感加风格化的服装造型,确实在单色调的,没有舞美设计的“舞台”里起着一定的视觉上的“艺术”修饰作用。可以说服装保留了戏剧的精致感,却又削弱了“女性的温柔”。因为虽然不明说,甚至刻意从文案上引导观众相信这是女性人物,但西装大衣的“出卖”,加上表演时在语言台词、身姿动作上没有置换为“女语”、“女姿”,于是整体效果总给人一种:这是暗示这些女演员在扮演男人。这是看戏过程隐隐浮现的别扭感。

西北孤鸟/身在“庐山”,不知“怒汉”真面目——《12怒汉》的局部沉浸式与时尚装扮

话说回来,从新人的角度来看,本剧的演出效果要定义为成功并不为过,因为沉浸式表演对新人是更大的挑战,可喜是她们不惧观众反应的不确定性并能从容面对。更大的意义是长达11场的演出期,和收获了很多新观众。这意味着这个富有创意的精良制作对整体马华剧场有着极佳的正面影响。

更多文章:

借我你的一天 倾听祖孙跨代对话——《借我一天TaTaTa》舞台剧
传统戏曲与当代剧场的对照思辨——《感谢公主》戏剧演出 
用舞蹈回应沉重社会事件,安抚创伤——廖正彬、谢彦惟携手编织《安》的形状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