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安详】赤道微影/何国忠



1964年11月15日是南洋大学中文系老师郊游日,15人乘大小两辆汽车,先参观造船厂,再游虎豹别墅。前者苏雪林在日记中一笔带过,虎豹别墅则留300字,不过没有好话:“此种俗入骨髓之建筑,颇能迎合三方面之心理:一为愚夫愚妇,二为小孩,三为外国人。”后来参观的电台让她觉得当日不完全虚度,“山顶为全星洲最高处,整个星洲在于眼下诚为美丽,余觉星洲之美远胜台湾。台湾仅一日月潭不错,其他如阿里山、关子岭等均无足观。”
ADVERTISEMENT
她对旅游兴趣不浓,1964年底到槟城演讲,途经吉隆坡、怡保、太平,前后10天。第二次去马六甲,住两个晚上。在新加坡附近一日游之处,也是寥寥可数。其中一次到新山海滨野餐,那是1964年11月8日,她说“海水与岸平,岸又砌石为堤,异常齐整,好像我所见的大贝湖一般,若日月潭尚不能如此也,马来联邦果然不错。”
另外一次是1965年12月19日到哥打丁宜观看瀑布,当天车堵,游客甚多。瀑布“并不甚大,人工砌磴道及桥,又垒石为坝,阻水成池,孩童在中游泳或戏水,大人则坐两山之侧,人多如蚁,率肩而过,大半为马来人,乃知马来人亦会享受生活也。”
新山海滨、哥打丁宜瀑布,离我老家不远,60年代风情在我脑海浮现,看外来者观察马新是读她南大日记收获。日记书写情感真挚,毫不掩饰。新加坡让她摆脱台湾各种纷争,但是格格不入之处依旧不少。她嘀咕怎会有那么多可庆祝节日,课业被耽搁,初期还标明原因,后来只调侃“莫名其妙又放假了”。离开新加坡前遇最后一次无聊假期,她说:“12月27日今日为新加坡某种节期,又放假,圣诞、主日及今日,共放假三天,搅得人昏天黑地,乃知假期太多,亦不是好事。”
假期多无报日亦多,1965年6月3日说:“今日无报,补昨元首诞也,南洋报纸经常休假,台湾仅新年耳。”10月14日又心生厌烦:“《南洋商报》无报,以其前任社长李先生病逝,停报以志哀也。南洋报纸动辄停刊,今乃以私人之故,更不应该。”最后一次批评在1966年2月4日:“明日又无报。新加坡报纸每日必十余版,可读者仅副刊一版,一年之中停版不知几日,实在无趣”。
不获续聘 心烦意乱
1965年底南大闹学潮。10月30日她一早到图书馆看被开除学生名单,其中中文系三年级高人水、余集成是她教过学生。随后上《楚辞》二堂课时,“学生容貌严肃而悲愤,第二堂不肯上,云将去开会。”下午几位学生来访,希望老师可以支援,“只有劝他们去拜访其他教授,若能一致出来说话,则庶几有点力量。”与其说是应酬话,不如说不知如何回应:“余等来此系作客,何能有所作为?”当晚楼前马达声不绝,武装军警和学生对峙,学生呼喊不止,“余所阅学潮多矣,此次南大学潮则颇足令我同情。”
一个月后,校园依然不安宁。12月1日说只有半数学生上课,半数不肯屈服。她开始有微言,不上课“无非自己吃亏”。12月3日记“捣乱学生分批把守路隘,见上课者辄阻之使回,甚至教授上课亦被骚扰。”学校规定缺课超过一定时数者不得参加考试。她批评激进学生不考,却要大多数同学陪葬:“计亦狡矣。”
她自己心情实则也不好。聘约即将到期,但是校方没有回音。12月17日读报得知改制后的南大规定未来教授必须有学位,65岁者强制退休,12月25日说陈致平夫妇和孟瑶已决定回台湾。她知续聘无望,却期待奇迹。让她心烦意乱的是即将到期的签证,不得已在1966年2月22日订下26日返台机票。就在第二天她正式得到通知,几位60岁以上的老师全不被续聘。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这是屈原〈离骚〉中句子。漂泊在外,屈原做不少安顿内心的探索。羲和是太阳之母,责任在身,不敢怠惰,屈原希望和她共勉,不要老是行色匆匆,即使太阳就快下山,也要从容不迫,以坦然自在的姿态望向崦嵫之地。
苏雪林是屈原和楚辞专家,1965年4月7日日记中说她读赵翼《廿四史劄记》,“余十余年只阅与楚辞有关之书,他书阅之甚少,今为预备功课,不得不看点书。”她是书斋式人物,可以几天不出门不见人,本来以为可以在新加坡继续与世无争的生活,不获续聘,心里当然不舒服。几位朋友到机场,告别时她发牢骚:“从此与星洲一别,再来无期,亦无三宿空桑之恋,盖南大对我印象欠佳故也。”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