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读家

发布: 12:01pm 23/06/2025

513

五一三

在伤口上重生

兹克里

覃心皓

陈爱琼

513

五一三

在伤口上重生

兹克里

覃心皓

陈爱琼

【读家说书】马来文版《在伤口上重生》续展现关怀,从缝纫始展开513的对话

报道、摄影:本刊 白慧琪

编按:事件,曾是马来西亚社会难以启齿的伤口,如今透过个人口述叙事、跨语种的出版努力,慢慢缝补、疗愈,成为不同族群共同面对的记忆。本文从今年刚出版的马来文译本《Kehidupan Seterusnya》出发,追溯这本书的出版历程,呈现背后一群人如何以谨慎与坚持,试图为“无法翻译”的经验找到出口……

《Kehidupan Seterusnya》封面的设计原稿,由陈爱琼缝制。

5月25日吉隆坡国际书展上,《事件个人口述叙事》的马来文译版《Kehidupan Seterusnya》举行读者见面会。封面设计(Sharon Chin)展示书封的缝纫作品,一个个黑色圆点用红线缝起,有些地方开出红、蓝、黄、白的花。她说母亲一辈的妇女都会这样静静缝东西。一位马来妇女路过被吸引,靠过来插话,“是啊,我也喜欢缝东西,感觉很疗愈,能静下心来。”

ADVERTISEMENT

缝补、修复,缝纫的慢与温柔,象征疗愈、抚平。这是陈爱琼想要借由作品表达的,也是社会对513事件亟需展现的关怀。于是她与马来妇女从缝纫,开始讲到书,有关513的对话由此展开……

《Kehidupan Seterusnya》封面的设计原稿,由陈爱琼缝制。

◢巫译版多了一位亲历者的故事

2020年,彼时马来西亚正在经历冠病疫情和喜来登政变夹击,记录513事件的口述历史辑《在伤口上重生:五一三事件个人口述叙事》出版。

513事件无疑是马来西亚一次严重的街头暴力事件,是国家与政治发展的转捩点,对那些亲身经历,或在事件中失去至亲的人,更是难以磨灭的伤痛。《在伤口上重生》收录了26个人的口述故事,口述者包括死难者家属、亲历者和警官,将513事件从国家论述的角度拉回到个人。

2022年,英文版《Life After》诞生,里头追加记录了历史学者Anthony Reid亲身经历。又过了3年,2025年5月,终于迎来马来文译版《Kehidupan Seterusnya》,这次又增加一位亲历者的故事。出版社文运企业透露,华文版已经四刷,英译版二刷,三语版本都在热卖中。

在文运书坊摊位的读者见面会上,513事件口述历史小组成员、马来文译者(Zikri Rahman),以及英巫译版书封设计陈爱琼(Sharon Chin),分享了这本口述历史走过的路。

《在伤口上重生》华文版(后起)已经四刷,英译版二刷,马来文版今年刚刚出版。

◢华、英版成为巫版的风险缓冲

513事件个人口述叙事的计划始于2017年,学者傅向红到双溪毛糯513墓园田调,搜集死难者家属的故事,把角度拉回个人层面。覃心皓提醒,当时还是国阵长期执政,从政治上来看,其实很难确定当权者会有何反应。因此他们将采集到的资料很小心地备份在不同地方,万一发生什么事,至少不会被一网打尽。

当时采集到的资料多数用华语或方言,只有几位受访者使用马来语或英语。团队自然决定先出版华文版,牵涉的翻译工作也不多。

“另外我们考虑的是,华文书相对不那么引起政府的注意。”当时小组设想,华文版接收到的反弹应该最低,相对安全。而且,内政部若没有阻止华文版的出版,之后却要禁止英文或国语版,就比较站不住脚。

那英文先,马来文后,这样的翻译和出版顺序可有策略考量?覃心皓直言没有,纯粹是翻译的人手与门槛使然。间隔那么多年,纯粹是成员各有正职在身,忙不过来。

倒是兹克里认为,这样的顺序是很好的出版策略,“这与我国的‘翻译的政治’(politics of translation)有关。”他解释,毋庸置疑,马来文一直是常被审查的语言,前有华文和英文版,能作为风险缓冲。

兹克里(左起)、覃心皓和陈爱琼在吉隆坡国际书展办读者见面会。(摄影:陈星彤)
陈爱琼借由手工缝制的设计原稿与读者开启关于513的对话。

◢原文有些东西“翻译不来”

兹克里其实是在英版《Life After》的推介礼后,直接与傅向红等人到嘛嘛档商谈马来文版的翻译计划。他由英译版翻译成马来文,挑战在于,有些东西“翻译不来”。

覃心皓补充,为保留口述者的语气,小组几乎没有修饰或美化他们的话语,尽量原汁原味呈现。来到英文版和马来文版,兹克里举例,一些原文的粗话,或一些微妙的意思、语境,真的很难在译文中反映。

除了翻译,他也采访和搜集故事,接触了三四位亲历者。他们一开始都问,为什么要记录这些故事?想得到什么资讯?他们有些在访问完,或是誊好逐字稿,甚至是已经完稿,才说不想被纳入书本里。最后,只有一位同意亮相书中。

毕雅达沙的《May 13th, 1969》现在新加坡美术馆展出。(取自新加坡国家文物局官网)
暴动后,依布拉欣胡先从街上捡回一张破损的马来西亚国旗,涂上黑色,创作出《May 13th》。(取自https://keatsthesunshinegirl.blogspot.com/)

◢延续513艺术品的那份努力

陈爱琼前后参与了英文版《Life After》和马来文版《Kehidupan Seterusnya》的封面设计。英文版是拼布和补丁,马来文版的设计则以黑色圆点缝接起来,点缀上布花。两版都采用辉煌条纹的红蓝黄白四色。

她参考了艺术家当年纪念513事件做的艺术作品,分别是依布拉欣胡先(Ibrahim Hussein)的《May 13th》(1969),以及毕雅达沙(Redza Piyadasa)《May 13th, 1969》(1970)。“艺术作品不是每次都从零开始。在这之前已经有作品来纪念和缅怀那段历史,我们只是延续那份努力。”

根据兹克里在《艺术赤道》发表的文章〈神圣与世俗的转译〉,依布拉欣胡先的《May 13th》可能是回应513事件的第一个艺术作品。暴动后他从街上捡回一张破损的马来西亚国旗,重新创作,涂上黑色,中间有一条显而易见的红线代表马来西亚正经历日蚀,下面的白色圆圈则是新的开始。当年展出前,他还必须向时任副首相敦胡先翁说明用意。

毕雅达沙的《May 13th, 1969》则是一副站立着的黑色棺材,上有不完整的国旗片段。他在1971年刻意烧掉这个作品,但在2006年重新复制,在新加坡美术馆展出。513事件已经超越半个世纪,借由三语的口述历史,可否再达成跨族群对话的可能?

513事件已经超越半个世纪,借由三语的口述历史,可否再达成跨族群对话的可能?

◢马来读者会越来越关注513

从2017年开始搜集口述历史,到2025年完成出版华、英、巫三语书籍,回看这8年,覃心皓认为,2019年至关重要。那年是513事件50周年纪念,人们开始热烈讨论,几家媒体都有制作报导,另有书籍、纪录片放映。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时正是国家政权更迭之后。”她说,即便华文、英文版陆续顺利出版,成员也有集体共识,不想制造混乱,选择用相对克制的方式出版和宣传,“因为我们不能预期人们的反应。”

“我想时间慢慢缓解了一些人的创伤。”她说,从2019到2022年英文版出版,已经有不少媒体报导,人们对这本书有心理准备。再者,当时经历几次政变,人们对各种政治论述已经非常厌倦。

覃心皓认为,那时的政权也不稳定,忙着巩固自己的政权,还要应对冠病疫情。“如果他们真的对我们采取任何行动,看起来会真的很糟糕,尤其当这本书是讲述幸存者的视角。”

2022至2025年间,马来西亚的新闻自由排名上升不少,表示已经成功打开一个缺口去讨论513事件。“这个空间非常重要,因为越来越多与这起事件有直接记忆的人已经渐渐老去,我们看到的越来越多是幸存家庭二代,他们的冲击也不是那么直接。”

不过,比起2019年50周年,近年来关于513事件的讨论似乎又静了下来,且较集中在华语圈。“我们不着急。”覃心皓说,过去许多关于513事件的分享会都可见非华裔的面孔,马来读者关注这个课题只是时间问题。“这本书(《Kehidupan Seterusnya》)希望可以提供一个入门。”

相关文章:
【焦点/勿忘国难(1)】保存513墓园还欠的东风何时来?
【焦点/勿忘国难 (2)】如何回顾种族冲突与历史伤痕?
白慧琪/513与503
相关视频:
【513墓园列保留地】跟副刊重访历史场景……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