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家投稿】谢洧滢 / 选择过剩的年代



这本书的内容围绕着瑞士记者哈夫纳与波兰裔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的对话展开.透过辛辣的幽默感和诙谐轻松的三言两语,两人畅谈现代人关于爱情、工作、信仰与自由等生活议题,看似温和,实则刀刀见骨,引领我们重新审视熟悉的日常。
ADVERTISEMENT
在“躺平主义”、“极简主义”、“慢节奏回归”等等的潮流中,我们为何在看似更自由、更富裕的社会环境里,反其道而行? 就业、升学,乃至婚姻等人生路径越来越多元和开放化,可为何内心的压迫感没有减轻,反倒多了无法言说的疲惫感?
为了理解这种反差,我翻开了《与齐格蒙特·鲍曼对谈:将熟悉变为陌生》。
这本书的内容围绕着瑞士记者哈夫纳与波兰裔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的对话展开。透过辛辣的幽默感和诙谐轻松的三言两语,两人畅谈现代人关于爱情、工作、信仰与自由等生活议题,看似温和,实则刀刀见骨,引领我们重新审视熟悉的日常。
“流动现代性”(liquid modernity)是鲍曼提出的核心概念——一个当代的精准写照。斜杠青年、数字游牧民族、短视频经济、七天速成课,这些当代现象看似代表选择自由,实则将我们推入不断漂泊、自我更新的循环中。人生被无限可能塞满,却也因此滋生“若错过更好的呢?”的隐性焦虑。
这种焦虑背后,是消费社会的逻辑在运作。营销不靠生产“新产品”维系自身,而是创造“新的需求”——将“多样化择”和“生活方式”包装成值得拥有的商品。个体在自我优化的路上,不断调整认同、消费欲望与人生定位,而这一切却被误认为是“自由”的表现。这也是为何人们普遍被不安感笼罩,却不知晓这焦虑感从何而来的缘由。
我们表面上看似拥有比上一代更多的选择:创业,转职,斜杠,网红,甚至Gap Year 听起来也不再稀奇。但与此同时,医疗昂贵,养老金萎缩,教育资源不均,保单和生活成本连年上涨——这些社会系统性问题慢慢将“自由”变成一种只属于少数人的特权。没有资源的选择,只是伪选择。
而极简生活,斜杠人生和躺平主义,或许不过是个体在选择过剩的系统环境中的自救与挣扎。
鲍曼的厉害之处,是他总能用最朴素的语言,点破社会背后的结构逻辑,让人醍醐灌顶。于他而言,“社会学”的本质任务,意味着把熟悉的东西变为陌生,把陌生的东西变得熟悉,正也是这本书书名的深意所在——通过穿透日常表象的目光,从理所当然的现象跳脱出来,重新寻找理解世界的眼睛。
值得一提的是,鲍曼并不为洞悉这些现象而悲观,他认为不确定性本是生活常态。而社会学的价值,就在于它让我们看见这个流动的时代虽然不易,但也充满可能。为此,他鼓励人们有所创造,尽力地塑造自己的生活。
“每个年代虽然都有它的苦难,但也有它的美丽。”他是这样说的,而我也借这句话鼓励人们捡起社会学的书籍,不是为了远离现实,而是为了更好地回到现实的入口,整装再出发。
更多文章: 思考是问题的解方,哲学教育推广者萧婉思:说出想法很重要 萧婉思/从《思辨是我们的义务》一书 看瑞典教育怎么教 萧婉思/走出“知识牢笼”,五步练就深度思考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