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辅导/02】AI成“情绪树洞” 情绪安慰背后藏隐忧……




ChatGPT有可能成为新时代的心理咨询师吗?
这些年,不少研究开始探索AI在心理咨询领域的发展潜力,尤其生活成本节节攀升,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难以启齿的心理困扰。此时,AI能够即时提供协助,不带批判和客观地分析问题,并成为城市人信赖的“情绪树洞”。
ADVERTISEMENT
AI社交成了一些人的社交解药,但也让部分人迷失在虚拟关系里面。虽然它“善解人意”,终究无法还原人类真实的情感,也看不到欲言又止的沉默。AI可以模拟共情,但若要真正疗伤,始终需要真实的温度。
报道:本刊 林德成
照片:本报 苏思旗
部分照片:网络照片
今年2月份,《PLOS Mental Health》期刊刊登了一份研究,发现ChatGPT 4.0在应对婚姻咨商案例时,其表现已可媲美专业的心理咨商师。
研究团队一共准备了18份婚姻咨商情境,并邀请830名参与者,随机评估ChatGPT与13名心理咨商师针对婚姻咨商情境的回应内容。他们必须依据“理解案例能力”、“同理心”、“治疗期望”、“文化敏感度”和“是否符合心理咨商师”这5个指标来评分。
结果显示,许多测试者误以为ChatGPT的回复是真人回复,都给出很高的评分,这也说明AI生成内容已经接近人类的自然语言表达。研究也指出,ChatGPT所生成的回应更具有“连接性”(connecting)、有共情和文化敏感度。
“你认为你会取代心理咨商师吗?”我问ChatGPT。
“不会,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我(或任何AI语言模型)都无法也不应该取代心理咨商师。”

年轻人适应“人机共存”
马来西亚生命线协会辅导组资深督导兼社会教育组资深讲师陈云娟说,AI是这个年代底下的科技产物,然后是和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共同成长。
“在他们成长过程中,AI已经存在了,所以AI的出现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反而是一种陪伴,一个让他们更有效率的伙伴。”
她补充,他们与AI语音(或文字)聊天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更意识到自己是在跟机器人说话。“正因为知道是机器人,他可以很安全地跟它说话。对年轻一代而言是没有问题,因为他们就是处于这个(AI)年代。”
不过,如果以后AI操作技术和应用变普及了,那么或许会有更多年龄层的人使用这些AI工具。“比如老人大脑退化了,很多时候问年轻人事情都没有人要理睬,可是ChatGPT就不会嫌弃他。”

AI短暂情绪缓冲区
近年来,许多年轻人倾向“轻社交”,不愿花太多精力去维系关系。她说,很多人都自称社恐,但应该要认真去思考,自行贴上这个标签的背后原因——为了回避别人的互动?还是想拥有更多个人时间和空间?若是前者,可能意味着你在拒绝一切人际社交;后者倒是没问题,属于一个正常的选择。
如今,有了ChatGPT或其他AI聊天机器人,一些人会将情绪问题抛给AI。陈云娟说,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对辅导员坦诚相对,所以这些人觉得跟AI聊天是一件很安全、舒服和自在的事,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种“瘾”。
“在AI(眼里),他觉得全然被接纳,任何想法和情绪,就算不是很道德,AI亦不会批评他。在这个过程中,他会觉得这样的对话很舒服。”
有些人说,只想跟ChatGPT聊聊天,整理一下思绪,还没严重到要去看心理医生。陈云娟认同,AI确实可以暂时缓解一个人的压力。她曾试用ChatGPT的“心理谘商小帮手”功能,当她对AI倾诉焦虑时,立刻会感受到同理和得到心灵抚慰。
她直言,AI能够在几秒内回应用户的心理诉求,疏导各种负面焦虑情绪。这是传统辅导机构做不到的事。现实中,求助者往往需要预约才能见到辅导员。即使见面了,双方也要用一段时间建立关系,才能进入正题。
“你跟AI不需要建立关系,可以马上解决你当下的困扰。”
AI无法看到盲点
ChatGPT并非专业心理辅导软件,是没有经过专业心理谘商师或精神科医生的验证和调整。它是无法引导用户去辨别自己深层的问题,也没有任何判断能力,更无法解读用户文字背后的情绪暗示。
更重要地,AI不会反问或挑战用户,而是一味迎合对方,最后很可能强化用户的认知偏差。倘若一个长期有情绪困扰的人向AI求助,后果可能会不堪设想。
她进一步指出,若AI“失灵”了也没有人会知道。要是AI一直迎合用户的负面情绪去回应,很可能将对方推入情绪漩涡,最后无法自拔。
或许AI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浅层的心理困扰,但若想深究内心阴影的一面,仍需心理谘商师的介入。陈云娟指出,真人辅导有专业的知识,可以协助求助者正视核心问题。
例如,当一个人害怕进入两性关系,她会从原生家庭开始入手——父母婚姻不美满?父母发生过很多争执?童年目睹父母激烈的争吵,而潜意识对两性关系感到害怕?
身为一名辅导员,她会有一套辅导框架,知道如何引导求助者回溯源头,探索自己的内心层面。“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发生什么事,AI更没有办法给到答案。”
相比AI,真人辅导具备4个不可取代的优势,第一、建立真实的情感连结和传递温度;第二、情绪陪伴;第三、能够察觉求助者细微的眼神、表情和肢体语言;第四、提供正确的观念和正能量。

“AI+心理咨商”或成新趋势
这些年,AI心理健康应用快速崛起,协助用户应对压力和管理焦虑。根据美国市场调研公司Grand View Research的报告,在2024年,全球心理健康应用市场规模约74.8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增长至175.2亿美元,2025至2030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将达14.6%。
当问及未来辅导机构会不会有“AI+心理谘商”的混合式辅导服务?陈云娟认为是有可能的。她举例,如果求助者在半夜情绪崩溃,AI谘商可以做第一层的陪伴,先稳定对方的情绪。如果事态严重,无法解决,再由辅导中心介入。
她认为AI谘商还是有它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例如它可以协助住在内陆偏乡的居民,只要有手机和网络,就能获得即时的心理陪伴。
“AI能够成为辅导员的合作伙伴和工具,但不能取代真实人类,以及之间的谘商互动。”AI之所以很懂人类,是因为被喂养了上千万本的心理学书籍、论文和资料。然而,终究它是无法体会和理解人类的情感,所谓的“共情”也只是演算法拼凑出来的文字组合。
人类或许说不出优美的词句,但在真实世界,彼此一个眼神、一个拍肩、一个点头,无需太多文字就能心领神会。
应从小学教育AI素养
“你要面对一个没有情感,但可以模拟出情感反应的工具?还是和一个有温度、会跟你争执、提意见,还有疼惜和疼爱你的人对话?”AI的确令人趋之若鹜,可是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结,这是AI始终无法取代的。“我相信目前为止都没有办法取代,但不知道将来会不会有。”
陈云娟称,AI的强项还是在知识拆解,“它像一个大型图书馆,能提供你很多资料。但如果你要问心灵、命理、人性,它没有办法给你一个黑白之间,就是灰色地带的答案。”
据她的观察,年轻一代普遍相信AI,甚至深信AI心理测验所给予的答案和标签。“以后我们从小学可能要多一门课,像是在道德、体育健康课,教导孩子如何善用AI科技。如果从小就告诉这些资讯,学会如何使用,我相信到了青春期时,他们就算好奇,也不会随意给自己贴标签。”
许多大人会以为年轻人缺乏自制力,她说,年轻人并非没有自律能力,而是取决于他们要不要做。当大人说小孩不能控制自己,反而会激发他们的叛逆心理,跟大人唱反调。
“我们是希望父母跟孩子的互动是采取比较开明的教育方式,但不代表孩子可以为所欲为,而是在适当的时候,孩子可以自行做主。在有些情况,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些条例和指引。这样一来,孩子可以学习怎样慢慢地成为一个大人。”
后记
AI可成舒缓负面情绪工具
我认为不必完全抗拒AI,它还是可以成为一种舒缓负面情绪的工具,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跟辅导员袒露心声。只不过需要谨慎和适当地使用。至于要如何避免对AI上瘾,除了自我节制和管控,科技公司也要负起责任,设下防沉迷措施,例如提醒用户使用时长、敏感词侦测系统,一旦发现用户频频使用自我伤害等异常词句,要立刻指引用户去寻求专业辅导的帮忙。
最后,我想问,你会希望AI越来越像真人?还是永远不要成功模拟到人类的情感?
相关稿件: 【AI辅导/01】虚拟与现实难分辨 AI聊天是解药还是毒药?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