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家投稿】黑九 / 以脚步丈量乡土,用味蕾记忆温情



书中对肉骨茶“茶”字的考据,引经据典,指出“茶”在古汉语与闽南语中亦有“汤药”之意,解开了长久以来“肉骨为何有茶”的迷思,展现了饮食背后深厚的语言文化积淀。
ADVERTISEMENT
捧读安焕然教授的《乡土、饮食与记忆:跨南洋田野笔记》,如同跟随一位热情而睿智的老师进行了一场跨越南洋的深度文化之旅。这本非艰涩的学术专论,是安教授多年来行走田野、寻味民间,以细腻笔触捕捉在地风土与人文景观的随笔结集。
◢田野工作的真谛是?
安教授在书中提出的田野行脚核心态度——“要能走、要能睡、要能吃”,看似朴素,实则道出了田野工作的真谛。它不仅是对研究者体能与适应力的要求,更是强调一种融入在地、理解“他者”的谦逊姿态。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安教授“寻访甘蜜”的故事,为了解19世纪柔佛重要的经济作物,他与其团队四处寻访,甚至深入芭地。当学生杨卿颖在期末考卷上以“同甘共苦”四字精辟概括潮州先辈与甘蜜的拓殖史时,安教授的激赏溢于言表。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肯定,更是对历史情感共鸣的珍视。
◢“吃”开启了口述历史
安教授在书中引用人类学家吉尔兹(Clifford Geertz)的“内在视角”与“深描”,强调田野调查不仅是学术研究,更是人格的修行与培养,是学习对“他者”的同理心与尊重。这一点,在“我们的两名穆斯林学生”一节中得到彰显,两位不同族裔、不同信仰的学生加入华人史料搜集工作,让研究的视角更为多元。第三章“不变的你,熟悉的味”是本书最富“烟火气”的部分。安教授认为,田野调查中,“吃”不仅是为了果腹,更是重要的交流方式。“你吃得越多,大家开心,情感增进,话匣子就开了。”饮食成了开启口述历史、理解在地文化的钥匙。书中对肉骨茶“茶”字的考据,引经据典,指出“茶”在古汉语与闽南语中亦有“汤药”之意,解开了长久以来“肉骨为何有茶”的迷思,展现了饮食背后深厚的语言文化积淀。他写家乡面、煎鸡蛋,进而从中思考政治与民情;写新年期间与各族友人的食物分享,体现马来西亚多元文化交融的自然与温馨。无论是新山的海南咖啡、窑烤面包,还是麻坡、新加兰的海南咖啡与美食,安教授不仅品其味,更探其源,讲述食物背后的家族传承、技艺变迁与时代印记。这些饮食书写,远超一般美食攻略,它们是承载着乡情、记忆与文化认同的符码。
◢一声祝福,反思初心
贯穿全书的,是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这不仅体现在对文献的严谨考证,更体现在对口述者的尊重与关怀。书中“富贵花开”一节,记述了峇株巴辖抗日英雄赵丽生的事迹,以及探访其遗孀王赛玉老婆婆的感人经历。老婆婆手写“牡丹开花,喜富贵花”等祝语卡片相赠,这份淳朴的祝福让安教授反思学术研究的初心:“做史料调查工作很辛苦,这些祝语卡片,当作祝福你们,保佑你们吧!”这份来自民间的温暖,成为他日后田野工作的启示与动力。书中提及的萧畹香先生为家乡修路建校的善举,金子光晴在峇株巴辖的文艺足迹,都从不同侧面丰富了我们对“南洋”历史多重面貌的认知。安教授也从不回避历史的沉重,如“太多悲剧找不到答案”中对《紧急法令》时期新村困境的思考,都体现了一位历史学者的责任与担当。
《乡土、饮食与记忆》是一本值得细品的书,它没有高深莫测的理论,却处处闪耀着思想的火光。安教授以其扎实的学养、温厚的笔触和深切的人文关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南洋历史文化图景。读罢此书,仿佛也想迈开脚步,去探寻自己身边的乡土故事,品尝那些带着记忆温度的家乡味道。
更多文章: 我在油棕园的日子/黑九(雪邦) 黄焖鸡米饭/黑九(双溪比力) “能走 能睡 能吃” 安焕然:田调三大口诀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