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栏

|

活力名家

|

永续生活笔记

发布: 4:48pm 17/05/2025

教育

大自然

生命教育

自然

教室

永续生活笔记

锺嘉怡

锺嘉怡/在自然中实践生命教育

图∕文:锺嘉怡

校长总结,“,其实就是。就像绿善林土妈那样,水灾来了,和孩子一起收拾残局,对自然保持敬畏的心。我们一起面对挑战、感受自然的美,这就是最动人的自然教育。”

“对你来说,什么是与自然共处?”在线上与台湾宜兰森林小学创办人陈清枝校长以及多位自然教育者的交流会上,主持人这样提问。

ADVERTISEMENT

荧幕前一阵沉默,我脑海中浮现一对母女的画面。“我想到前几天带课时的一个小故事……”

那天,我们带着几组家庭进行“河流超人”的课程,刚抵达河边,一位妈妈突然喊:“哎呀!我脚上怎么有一条……是水蛭吗?!”

孩子围了上来,有的好奇凑近,有的吓得后退。我本以为这位妈妈会很惊慌,没想到她只是愣了一下,就笑着转身对孩子说:“哇,我们第一次看到真的水蛭耶!你快来看,它会动耶~”

他们母女蹲下来认真观察,还拍照记录。其他家庭也被吸引过来,一起加入这场“意外的自然小”。那一刻,我看到的,不只是学习,而是一种温柔、勇敢又真实的与自然共处的态度。

“自然一直都是我们最真实的教室,真正的学习是从亲身体验和感知开始的。”荧幕那头的清枝校长缓缓说道,声音温和但坚定,带着40年教育者的智慧。

锺嘉怡/在自然中实践生命教育
创办台湾宜兰森林小学的陈校长,一直都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生命。
如何让孩子种下与自然的连结感?

校长笑着分享,前阵子带了一群六十多岁的义工走进自然,一开始大家都热衷于认植物的名字,但后来发现,只要拿出手机用App查一查就好了。自然教育的重点从来都不是记住知识,而是激发感受,是看待世界的方式,是如何与自然对话。

我听了点头,深有同感。“与自然共处,不只是走进森林。我们每天的生活选择,都是在回应自然。”

你吃的食物从哪里来?包装垃圾怎么处理?会不会浪费?会不会污染?这些都不是冷冰冰的环保议题,而是真正的生活教育。

其中一位参与者小燕分享了她和孩子的对话。有天她接孩子放学,路过一片被开发的土地,本来的老树都被砍光了。“我就跟孩子说,这些树在哭……那几天真的很热、很烦躁。”

孩子天真地问:“妈妈,如果地球不见了,我们是不是也不见了?”

那一刻,她说不出话来。面对孩子真诚又无助的问题,那份无力感,很多父母都懂。但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陪孩子感受一棵树的消失、参与净滩,或是走进森林。这些看似微小的体验,其实都在慢慢种下他们与自然的连结感。

是最好的老师

这场交流聚集了多位自然教育实践者,如自然教室黄宏进、绿芽帮亲子团庒白祺、Bugs Paradise Farm的Kangkung Man、绿善林导师林佳瑜等,一起分享各自的观察与行动。

锺嘉怡/在自然中实践生命教育
“看见大自然”线上交流会,吸引了近50位关心孩子成长教育的老师和家长,一起探讨自然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今年3月那场大雨,把我们活动场地都泡坏了,木板屋下都是泥沼。”佳瑜无奈笑说:“这让我们更清楚,极端天气只会越来越常见,孩子不只要理解环境的变化,更要有解决突发状况和生存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是来自课本或考试,而是来自真实的生活经验。校长补充,“真正的生命力,是当灾难来临,你有没有动手的能力、解决问题的勇气,还有帮助别人的心。”

Kangkung Man接着分享,“我一开始接触自然也觉得很苦。今天播种,明天下大雨就全没了。后来我才明白,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控制它是反自然的。与自然相处,不是为了战胜,而是为了连结。”

白祺也补充:“是啊,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不管发生什么,都是学习的机会──接纳、允许、谦卑。当我们带着孩子用这样的角度看世界,就不会是消费自然,而是珍惜自然。”

“我们带孩子走进自然,是希望他们对身边的鸟鸣、落叶、日出晨光、各种动植物、泥土等有感。只要有感,就会自然产生爱和正面的行动。”宏进说到。

校长总结,“自然教育,其实就是生命教育。就像绿善林土妈那样,水灾来了,和孩子一起收拾残局,对自然保持敬畏的心。我们一起面对挑战、感受自然的美,这就是最动人的自然教育。”

生活多一点体贴,就会多一点希望

教育的起点是被感动。会后,我久久没有关掉荧幕。我想起自己最初投入自然教育的原因,那是在荒野保护协会的活动里,第一次真正走进森林,抱着大树、仰望星空、听见虫鸣鸟叫……那些时刻,不是因为学到了什么知识,而是因为我被自然深深触动。

当我们愿意带着孩子走进自然、重新听见万物的声音,其实就是在教会他们一件事:这个世界,是值得珍惜的。而珍惜,不必伟大、不需完整。可能只是少产生一点垃圾、少买一件不必要的东西、节省一点资源,甚至是对路边的大树野草说声“你好”。

当我们的生活多一点体贴,也许孩子的心中,就会多一点希望。

特别感谢计划召集人李汶超与嘉轩出版社的子轩老师、嘉昱老师,以及背后用心的团队,促成了这场充满温度的交流会。接下来,他们也将出版陈校长的自然教育工具书、并举办系列线上讲堂。欢迎追踪他们的社群平台,持续连结自然,共同实践希望。

锺嘉怡/在自然中实践生命教育

延伸阅读:
锺嘉怡/公司旅行也可以很有意义,与小海龟的生命同行!
锺嘉怡/丢进垃圾桶的食物,可以不一样
锺嘉怡/共谱自然课!当父母化身我的工作搭档
锺嘉怡/在故事市集里,遇见温暖的教育初心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