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周刊专题

|
发布: 7:00am 03/05/2020

5.3世界新聞自由日/03:主流媒體,為什麼也有假消息?【星洲副刊】

作者: 白慧琪

ADVERTISEMENT

親愛的讀者,或許你有個疑問憋在心裡很久了:“星洲日報不也寫過假新聞嗎?”

星洲日報的確犯過錯誤訊息(Misinformation),例如今年初即時新聞誤報時任首相敦馬哈迪代任教育部長,事後刊登致歉啟事。此外,很多本地主流媒體常跟進網絡熱搜事件,稍微不小心就改寫刊登了不實資訊(Disinformation),而且似乎越來越“不小心”。

親愛的讀者,你應該在心中吶喊了,讓我幫你把問題統整起來:“主流媒體,為什麼你也有假消息?”

Covid-19疫情期間,我讀到“中國男子日灌25公升水痊癒”的“新聞”,衝入腦門的想法是,喝那麼多水會水中毒吧。後來,我在印尼的事實查核網站Cek Fakta Liputan6.com(https://bit.ly/3bIwicm)找到這則“新聞”的查核資訊,結論是“未經證實”。查核員分析,內容是當事人單方面說辭,並沒有足夠證據佐證。

Cek Fakta Liputan6.com一開始發現這則內容在Instagram瘋傳,追溯消息來源是大馬英文內容農場網站,其來源是大馬某中文主流媒體。事實查核員用英語複查,找到大馬一家英文主流媒體報道,文中附上大馬醫藥協會專家意見,“沒有適當證據之下聲稱‘痊癒’是不負責任的”,並提醒“一天過量飲水會危害健康”。查核員還查找其他資料補充說明,沒有衛生組織發表喝水能防禦冠病,而健康專家建議每天喝水量是2.1至2.6公升。

5304PHK20204272239522585861.jpg
印尼的事實查核網站Cek Fakta Liputan6.com的查核結論是“未經證實”。
印尼的事實查核網站Cek Fakta Liputan6.com的查核結論是“未經證實”。


有限能力內查證,參照國外主流媒體

本地新聞工作者J也有處理這則內容,“正規做法可以再去問專家學者,但是我們要處理的訊息太多了,比較直接的做法是看星島、人民網也轉發,應該比較安全。”

疫情正盛,相關內容特別多,尤其是關於醫護人員、病人家屬的,很多都是網民發佈。當地主流媒體跟進報道,J以此判斷,取用內容,“畢竟不太可能找到身處國外的當事人。”一般上,J會評斷消息來源、內容細節,並參考較有公信力的國外主要媒體有無報道,例如香港明報、星島日報,中國新華社、人民網,臺灣中央社、英國廣播公司(BBC)等。

跟進網絡瘋傳內容並非J的主要工作,他和同事更多時間忙著整理各大通訊社(美聯社、法新社、路透社等)的新聞,綜合整理成文,再依事件發展補充更新內容。嚴肅如中美關係、香港反修例運動等課題得花更多心思。西方媒體被指有西方議程,中方媒體被指含官方宣傳,他們得保持中立,小心引用和整理報道。

“網絡內容太多了,而且似是而非。”J覺得,就算懷疑某些內容是假,也不能拍板定案就是假的,一般先儘量不用,在有限能力範圍內去確認。不過他也說,有時一些內容在網上很熱,當下同事各自在忙,沒想太多,沒人質疑,就會錯誤判斷,發了才發現是假的,只好澄清。

網絡瘋傳中,趕時間追點閱率

本地新聞工作者W也偶爾出錯。點閱率在波動,處理新聞很趕時間,有時看到網絡瘋傳的內容,其他國內外主流媒體也有報道,就跟著取用了。

他覺得,處理網絡瘋傳“viral”的內容要一律懷疑,尤其內容農場慣用聳動標題,或者內容部分真部分假。一般上,他和同事會盡量找到消息來源,若實在難以考證,就憑經驗判斷用或不用。

像是“殯葬員工午睡被誤當屍體火化”,W和同事都覺得很奇怪就沒取用,最後同行發現原網站下方有免責聲明“This is satire”(這是諷刺)。W說,現在很多網民在網絡發表看到的東西,也未必真,這種單方面敘述的消息,如果沒有佐證也儘可能不用。

這期間,W收到更多網民私訊來報館臉書專頁的提問。有時他們只傳來一張某某吹水站臉書專頁貼文的截圖和一行字“這是真的嗎?”,又或者“某地區確診數是真的嗎?”“行管令期間這樣那樣可以嗎?”

他得耐著性子儘量回答,儘管心想網民大可到官方網站,或者留意正規新聞就可尋獲答案,而非全權相信網絡吹水站內容。他記得,前陣子網傳新山關卡蘇丹依斯干達大廈(BSI)發生騷亂的視頻,連前首相署(宗教事務)副部長傅芝雅也中招,轉發了不實資訊。

新聞要快,就容易出錯

本地新聞工作者H有時想,“我們有沒有需要‘隨波逐流’一直追著不實資訊去查證?”疫情期間,社交媒體有很多消息亂竄,比如哪個地方確診、哪裡封村、有什麼治療偏方……有時一看消息來源,或誇張描述,H大致猜到是不實資訊,接著聯繫相關單位查證消息是否屬實。

換作平時,很多不實資訊隔不久捲土重來,“看程度,涉及到嚴重層面還是會澄清一次,就好像刮刮樂,還是會重複報道提醒民眾。”

還有一個狀況是現場採集新聞出錯。不知何時開始,速度變成壓力,現場活動還沒結束,手機就收到催稿訊息。“新聞要快還是真?”H想問,“快就容易出錯,和開車一樣嘛……”

5304PHK20204272239532585863.jpg

許多網絡媒體都有“中國男子日灌25公升水痊癒”的內容。
許多網絡媒體都有“中國男子日灌25公升水痊癒”的內容。


為何會把關失守?

傳播學者黃國富認為,主流新聞媒體還是有“守門”過程,比較常犯的不是刻意製造假新聞,而是二手傳播時查證不足就把假消息發送出去。現今媒體環境,新聞媒體有點閱率的績效壓力,閱聽人也希望更快速接收到資訊。“這很可能驅動媒體往聳動、標題黨的方向去。”

內容產製、讀者喜好、收益是媒體產業環環相扣的難題。谷歌新聞學人兼數據新聞記者郭史光慶解釋,主流媒體收入源自廣告,但這樣的營運模式無法平移至網絡上,因為網絡的廣告相當便宜。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不少主流傳統媒體在網絡轉型過程中不知道怎麼轉,又面對其他網絡媒體競爭和財務壓力,最後抄捷徑用最快的方式產製內容。比如,看到一個視頻就寫,但沒想辦法證明誰拍的、哪裡拍的、誰發的。

“未經證實的話幹嘛刊登?尤其是可能引起恐慌的內容。這方面媒體反而是在加劇問題。”郭史光慶說,這不是大馬媒體環境獨有的現象,歐美至今也面臨同樣窘境,曾經有操守的小報,最後淪為內容農場。

黃國富說,一旦媒體沒有穩住立場就容易失誤,可是,周遭同業也一樣,長久下來反而變成整個環境的常態,最後又影響到閱聽人對媒體專業的信任。打個比方,主流媒體Z為了點閱率壓低底線,但受到的社會壓力並不大。經盤算利益收入和社會壓力,Z覺得還承受得住,可能就相對願意繼續把定位往下拉。

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媒體內部的新聞工作者滿意自己的表現嗎?另一方面,社會上有沒有監督機制去要求媒體?黃國富提醒,讀者如果覺得媒體一直在報道奇怪的新聞,就要表達意見,越多讀者表達就對媒體施更大的壓力,否則問題就會一直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紐約時報》網絡轉型初期以圖片、互動、個人化方式呈現的代表作“Snow Fall”。
《紐約時報》網絡轉型初期以圖片、互動、個人化方式呈現的代表作“Snow Fall”。

替代內容農場,我們需要更多有素質的媒體

傳統媒體還有何出路?郭史光慶以美國《紐約時報》為例,當時面對異軍突起的內容網站《Buzzfeed》競爭,《紐時》、《華盛頓郵報》等傳統老報也開始製作Listicles(清單體文章),例如:死前必做的10件事。

《紐時》最後摸出一條路,就是堅持報道素質,但改變新聞在網絡上的呈現方式,以圖片、互動式、個人化等方式吸引網絡讀者。如今他們的網絡訂戶已經回彈,甚至超越紙本時期,還有能力擴充記者團隊。

回看大馬,郭史光慶觀察到本地傳統媒體還沒大幅的轉型。打擊不實資訊,需要更多有素質的媒體,成為內容農場的替代品。“如果一個國家連好的媒體都沒有,那可以期待民眾去看什麼?如果主流媒體可以更吸引人,民眾就不去看內容農場。”

他也強調,媒體轉型,不能一味說歐美的土壤和本地不一樣。菲律賓的網絡新聞媒體Rappler走大報風格,但是手法非常接地氣,四五年內躍成全國第一的網絡媒體,主要讀者群是年輕人。

“如果說民眾素質低,那媒體是不是也要更接地氣?媒體的其中一個使命不是啟迪民智嗎?”

延伸閱讀:
【5.3世界新聞自由日/01】網絡資訊,如何辨真假?
【5.3世界新聞自由日/02】不實資訊,你有轉發嗎?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