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发布: 7:00am 22/05/2020

【东盟专题 . 感受新加坡/04】潘正鐳:亲切感始終在 新马人感情不分种族

作者: 张凯茹

ADVERTISEMENT

【今日新加坡华人】

“新马人的感情,不分种族。当然,人的感情,偶尔有些意气之争是难免的,但这份情感,就像是大河的流动一般,从未停息。比如说在清明节时,就会有许多人从新加坡回到马来西亚祭祖。”

潘正镭:新马人的感情,不分种族。当然,人的感情,偶尔有些意气之争是难免的,但这份情感,就像是大河的流动一般,从未停息。
潘正镭:新马人的感情,不分种族。当然,人的感情,偶尔有些意气之争是难免的,但这份情感,就像是大河的流动一般,从未停息。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民间的往来,不会因政治角力、经济差距而切断,彼此之间的亲切感也始终在,文化与文化直接的交流,更是超越政治,跨越国界。

今年65岁的新加坡自由媒体人潘正镭,在“马新分家”时是10岁的小朋友,当时的他仅知道“分家了”、新加坡独立了,但对于是一位“土生土长”新加坡人的他来说,去到马来西亚的那份亲切感始终存在,不会因为两国在政治、经济的差距而受影响。

他也以新加坡人谱写的歌曲〈传灯〉作为例子,这首由新加坡文化人杜南发和张泛创作的歌曲,经由马来西亚国家文化人陈徽崇(已故)带到新山推介为中秋节主题曲,再传播到全马,成为一首与中秋节相连的歌,今时今日依然流传,反而在作为源头的新加坡“唱不起来”。

由陈徽崇和另一名大马国家文化人陈再藩所创立的二十四节令鼓,也在新加坡蓬勃发展,在学校、活动起了大作用。

他也认为,文化传输是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方式,而新加坡和大马的社会也养成了文化交流、激荡的特殊环境,并在两国各行业的往来起着润滑的作用。

“新马人的感情,不分种族。当然,人的感情,偶尔有些意气之争是难免的,但这份情感,就像是大河的流动一般,从未停息。比如说在清明节时,就会有许多人从新加坡回到马来西亚祭祖。”

对于马新两国分家后,就往不同的方向前进,潘正镭认为,在新加坡华人传统的保留程度,相较于马来西亚是少很多,其中的因素包括新加坡是城市发展国家,步调太过快速,而马来西亚华人的分布广,在传统的保留就占了一定的优势。

“再加上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在80年代就统一源流,以英语为主,母语次之,这就让母语的继承有了很大的落差。在‘婴儿潮’世代的人基本上还是以华语沟通为主,而这代人之后就是英文为主了。”

若单以华族的立场来看,新加坡政府在许多政策是采取主动的方式,而马来西亚则是靠华社在自主。

政府推行春节活动,一改庆祝形式

新加坡在农历新年时举行的“妆艺大游行”,就是政府主导的成果。基于新加坡有许多高楼建筑,因此禁止燃放鞭炮改而以游行活动取代,并且不仅是华族,巫裔、印裔也有参与其中,成为新加坡独有的文化产物。

在农历新年的时候,还有另一项也是由新加坡政府推动的春节活动──“春到河畔”。在保留了华人庆祝农历新年传统的当儿,改变了庆祝的形式,欢庆新春的气氛也不会因为语言或是少了爆竹而消散。

“新加坡政府在这方面是相当主动的;马来西亚的情况则是华社自力更生,政府比较少参与。”

他说,相比起中国,马新两国在社团、礼仪、礼俗等传统方面的保留反而比中国还完整。但他也认为,每一代的传统都要是“活水”而不是一潭死水,且每一代都要有那一代人的精神,同时契合不同时代的价值和审美。

这方面无从比较,而是这代人要有创造能力,将之提升。“二十四节令鼓就是例子,它不仅走出大马,甚至在中国都有影响力。这一代人将鼓提升到另一种表演层次,听到鼓声就像是中华文化的长江大河在涌动。这个‘再认可’和提升是很重要的。”

踏出同乡圈子,保存宗乡情怀

他说,新加坡有许多会馆随着年老一代的凋零而走向合并甚至关闭的命运,一些条件较好的会馆则选择踏出“同乡”的圈子,改变会馆本身只服务会员的传统,不分籍贯、种族地接触外界,以社会为本、为圆心,让宗乡情怀以另一种方式保存下来。

“潮州节就是一个欢迎大众参与的活动,就连我不是潮州人我也知道‘潮州人、自己人’这句话。其实大家都在思考,文化和传统继续传承的方式。”

新加坡最近也有很多婚庆公司提供华人传统结婚用具以及配套服务,如敬茶用具、教导相关礼仪,让这个以为要消亡的形式,通过商业化,在人生最重要的一课留有传统,回归华人本质。

对于日本庙宇已引进机器人念经;网络祭奠缅怀先人也成为新趋势……种种传统在科技的浪潮下带来的改变,潘正镭对此接受度颇高,因为他认为一切最终还是回归到人心,只要心安,自然理得。

新加坡社会迈入老龄化,也是乐龄人士的潘正镭认为年长者也要学会提高技能,要有跟着新浪潮调整的观念,这样才能一通百通,不能固步自封。“现在的工业革命4.0是谁也无法阻止的浪潮,新加坡作为一个小国尽管有小国的便利,但同时受外牵制也大,因此更不能落于浪潮之后。”

外来移居者逐渐相融合

除了接纳科技的革新,人口少的新加坡也迎来几次的“新移民潮”。在潘正镭看来可分为“传统来源”和“非传统来源”,前者即到新加坡工作的大马人,后者则是除大马以外的,如印度、中国等。

“这样的移民潮也为新加坡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数年前在中国到新加坡工作和居住的人口相对提升很多时,新加坡社会也有一些鼓噪的声音。”

他表示,新加坡政府在收到民间的反馈后及时相应调整,解决问题。通过宣导、教育等种种方式,来自官方和非官方的适时辅导以表达社会的善意,新加坡人也开始接受,和外来移居者逐渐相融合。

他说,就如同世界其他的大城市都集中了世界最好的人才,新加坡也是需要人才,整体素质才能提升,而新加坡又是一个小国,人口有限,所以更不能拥有排外心态,而是要有容人的雅量。

“人与人之间,不论什么文化、国家,都会有小、中、大的圈子,而每个圈子都是排外,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担心自身利益受影响。但是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新加坡有在往‘国小,心量大’的方向发展。”

潘正镭认为,就如同世界其他的大城市都集中了世界最好的人才,新加坡亦也是需要人才,整体素质才能提升,而新加坡又是一个小国,人口有限,所以更不能拥有排外心态,而是要有容人的雅量。
潘正镭认为,就如同世界其他的大城市都集中了世界最好的人才,新加坡亦也是需要人才,整体素质才能提升,而新加坡又是一个小国,人口有限,所以更不能拥有排外心态,而是要有容人的雅量。

延伸阅读:

【东盟专题 . 感受新加坡/01】“越堤族”夫妻,新加坡打拼,压力大

【东盟专题 . 感受新加坡/02】新加坡的广播人生涯:DJ黃文鸿:国籍不重要

【东盟专题 . 感受新加坡/03】突破英语障碍 融入新加坡语言环境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