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星云

发布: 7:30pm 13/05/2025

林健文

表演

叙事

诗歌

评审

朗诵

自我修养

且听风吟

比赛规则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布莱希特

【且听风吟】朗诵者和评审的自我修养/林健文

作者:林健文

全国比赛的高中组,这几年来重新回到即席朗诵,比赛的规则是参赛者必须提前从三题中选择一题,之后三、四个小时隔离,自我解读背诵选择的诗歌,然后轮流上台演绎。比赛很公平,高中参加朗诵的学生一般上对于语音语调的掌控已经上手,对于朗诵的技巧也已懂得很多,所以选材往往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很多时候大家觉得没有问题的地方,就是问题所在。根据之前的经验,比赛的题目是由不公布的选题者出题,然后密封到比赛前公开解封让参赛者选择。过程没有漏洞,撇开泄题的部分不谈,原则上,三选一,应该算是很公平的机制。问题就出现在,设定这种机制的弊病在于,三题里面是否属于不同种类的诗题。

ADVERTISEMENT

诗歌是一种很特别的文类,假如散文的内容是为了作者而服务,小说是为了主角而服务,诗歌是唯一不受任何格式、方法、体系捆绑的文类,它刻意抒情,刻意记录历史小品,大至但丁的“神曲”,小至学生们课堂作业的童诗,从古诗到新诗,西方到东方,诗歌的种类繁多,所以提供三首适合朗诵者选择的诗作一点也不容易。

不能依照本色来演出

我问过很多高中的朗诵者,懂不懂诗歌的基本分类法,他们大多数都不曾学过,更不必说诗学或诗歌理论。既然不懂,那就分不清叙事和抒情以及它们之间再仔细分类的不同了。我见过题目里出现三首都是抒情的诗,也见过三首都是相似年代的朦胧诗,甚至某诗人为了悼念或赠送予某朋友的诗作也被选择来成为朗诵作品,试想想学生如何能理解某诗人对于朋友独特的感情,包括昵称、道谢、怀念等独有的情感投射,这些无法表达的词汇是整首诗的灵魂,可惜学生一点也不懂(也不怪他不懂),那又如何诠释这首诗呢?所以这是出题者的问题,没有去思考选择诗作上应该有不同手法、年代、主义或叙事抒情的分别,这样才能让朗诵者有选择的机会。

高中朗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场大考,检测他在过去10年间所懂得的种种朗诵方法,就像演绎大师所写的《演员的》一书中所提到的,者不能依靠灵感和依照本色来演出,演员应该具备高度的专业技术,不能依靠程式化或机械化的刻板演绎,必须要把演绎的角色活生生、有机的表演出来,包括任何细微变化和感情的深度。了解内容、体验角色、进入情节才是高中朗诵应该表达出来的程度,若无法让观众听得懂朗诵的意思(甚至句子也模糊不清),看不懂朗诵者的肢体动作,无法激起观众对作品的好奇或赞同,这场表演注定是失败的,无论语音是否完美,无论语调是否流畅。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方法相当适合用在抒情诗上,若说到叙事诗的朗诵法,或许是另外一个选择。布莱希特是德国有名的戏剧大师,他创立的“陌生化”理论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相反。他说,叙事者(演员)和观众之间不应该出现第四道墙,观众不应该把自己当作隐身的观察者,而应该是表演的一部分。叙事者不应该带有自己添加的任何外在情绪、角度或立场,他只能够在表演时让观众通过看到熟悉的事物去产生陌生感,然后得到新的想法或体验。这样才算达到叙事者的目的。这种方法我还未曾看见学生用过,希望以后会看到。

无论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或者布莱希特,他们所带来的理论都能够改变我们的演绎方式,让朗诵这项活动更加进步。我们对高中学生的期望很高,但同时高中的自我要求也应该很高。即席朗诵要求的是对诗歌的理解,一般上评审最好在赛前对学生演绎和理解的标准达成一致,要不然就无法在评审会议上对学生朗诵作出点评及打分。学生误读一首诗是个人能力的问题,不得奖也就算了;评审误读一首诗还要在点评报告上读出来,那就有点下不了台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