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人物

发布: 2:00pm 30/06/2025

非常人物

绘画

画家

美术教育

东西方美术

钟金钩

锺金钩博士.....@91特展

画家鍾金钩/为绘画和教育倾尽一生

报道:本刊 梁慧颖 摄影:本报 陈敬晖 作品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地鍾金钩博士在91岁这年办了特展,回顾他在人生各个阶段的重要系列作品。

但有些东西没办法具体展示,比如他的一生几乎都奉献给了,他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技巧,而是一种根植于艺术的人文关怀。

ADVERTISEMENT

报道:本刊 梁慧颖
摄影:本报 陈敬晖
作品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九十多岁还在创作已属不易,锺金钩到了这年纪不仅持续创作,还不断探索新的艺术语汇,比如你以为九旬长者不懂得善用科技?他却将二维码巧妙融入作品中,引领观者通往他的创作世界。

出生于1934年的锺金钩,近年仍在持续创作一个名为《共存》的系列。这个“共存”蕴含很多意义,例如传统与现代、实体与虚拟、精神与物质等等。他把象征现代科技的二维码融入作品中,与象征传统的朱红印章交相辉映,形成视觉与观念的对话。而这二维码不是只有装饰作用,观者只需用手机扫描,就会被连结到他的个人网站,进一步探索他作品背后的脉络与理念。

锺金钩巧妙将二维码融入作品。

他的艺术创作始于1950年代,曾先后在台湾和美国留学。这种横跨东西文化的经历,本身即是一种“共存”的生命实践。不仅如此,他在许多方面还是开拓者,比如1960年代,他是我国第一位以美术专业身分获得福尔布莱特(Fulbright)奖学金到美国研习艺术的人,以及我国发生513事件不久后,他毅然前往学生几乎全是土著的玛拉工艺学院(现为玛拉工艺大学)任教,一教就教了20年。

从乡下走进繁华大都市

生长于霹雳近打谷的他,最初的艺术启蒙来自大他十来岁的大哥。“那时候我七八岁,我大哥喜欢画画,画一些蝴蝶,一些树叶之类的。我很好奇,常常在一边看着。后来日据时期,他失踪了……”

说到这里,他低头整理情绪,片刻之后才缓缓接续说道:“等我长大了,我就觉得我要画画,因为我记得,大哥曾经拥有这样的技术。”

他在完成教师培训后到小学教书,教授的科目包括他最喜欢的美术。教学过程中,他对接受正统美术训练的渴望日益强烈,因此他在1957年前往台湾师范大学深造,可以说是我国最早一批的留台生。

回忆起留台时光,他说当时的资讯非常匮乏,“画册基本上都是黑白的,远不如现在的画册精美。那个时候,对于西方的当代绘画也只是耳闻,难有亲眼目睹的机会。”尽管条件有限,他在台湾的那些年终究还是打下了扎实的美术根基。学成归国后他回到了霹雳,在霹雳女中、培南独中等学校教美术。

到了1960年代中期,他愈来愈渴望深入探索西方的现代与当代艺术。适逢马来西亚—美国教育交流委员会在吉隆坡成立,提供著名的福尔布莱特奖学金,他于是骑着一辆150cc的摩托车,奔波200公里前往吉隆坡,亲自递交申请表并接受面试。最终,他成功被录取,于1965年前往美国纽约进修。

“就这样,我从一位懵懂的乡下老师,来到美国的繁华大都市。”当时候,美国是当代绘画的重镇,他在普拉特学院攻读艺术硕士学位,接触了各种艺术流派与思潮,视野豁然开展,开始创作当代艺术作品。

间找到平衡

1969年,他毕业返回马来西亚,回国前先去了欧亚地区游玩。有一天他翻阅报纸,惊见马来西亚发生了震惊全国的513事件,他顿时感到非常彷徨,犹豫是否前往已录取他的玛拉工艺学院报到。最终他还是回到马来西亚,先在家乡静待一段时日,待局势平稳后才到中马的玛拉学院就任。

当时,玛拉学院的学生清一色是土著,华裔讲师屈指可数。他说:“我到了后发现那里的气氛很好,从此一待就是20年,直到1989年,年届55岁才退休。”

他在玛拉学院曾出任纯美术系主任,离开玛拉学院后,他在1989至1994年间出任新加坡拉萨尔艺术学院纯美术学院院长,随后在1994至1999年间出任马来西亚艺术学院副院长,并于2000年接任院长一职,直至2009年功成身退。

若将他在美国期间于联合国国际学校任教的经验(1965至1969年)也计算在内,他的教学资历其实非常丰富。他自认是幸运的人,因为无论是深造还是教书,他都经历过东西方文化的熏陶。“正因为这样的背景,自然而然拓展了我的视野和人生观,也使我的美学观在东西方之间取得一种平衡。”

锺金钩自认很幸运,因为无论是深造还是教书,他都经历过东西方文化的熏陶。“正因为这样的背景,自然而然拓展了我的视野和人生观,也使我的美学观在东西方之间取得一种平衡。”
画里反映周遭文化及社会环境

91岁这年,他在八打灵再也世界画廊(La Galerie du Monde)的邀请下,举办“锺金钩博士…..@91特展”。这个回顾展共展出11个系列,作品大致可划分为两个时段:第一时段是他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作品,如《宝岛》《近打》《节庆》《生之韵律》等系列;第二时段则是他近25年的作品,包含《龙》《功夫》及《共存》3个重要系列作品。

在早期的创作生涯,他和多数画家一样,不断思索如何建立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而由于教学的关系,他自我期许不能停滞不变,必须以行动给学生树立榜样。因此,他不断自我挑战,“每个系列我都设定一个主题,每隔几年我就换一个,重新摸索、重新发展。当我觉得对一个主题已经掌握得差不多了,我就会转向另一个主题继续探索。”

锺金钩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作品

宝岛系列
此系列乃锺金钩从1957年至1961年在台湾师范大学进修时所创作。当时他深受高更、马蒂斯和其他印象派大师的影响,用色大胆豪迈,描绘台北的大街小巷、山地景色和宝岛风情。
近打系列
近打系列创作于1950年代至1970年代,锺金钩采用水墨和水彩的混合技法,在宣纸上描绘家乡近打的风光。

节庆系列
此系列以我国各族与节庆有关的糕点,如红桃粿和马来粽,结合民间艺术图像所创作,试图传达马来西亚各族在节庆时同欢共享的传统精神。

他向来主张有生命力的作品必须包含文化精神、文物特征及人文价值,尤其是传统价值。即使是当代艺术,他认为也不能缺乏文化内涵或社会因素。像《节庆》《功夫》《共存》等系列,其实就是他在不同时期和地点,对周遭文化及社会环境的反应和反映。“我特意在创作上兼用东方美学及现代视觉创作原理,以突显我的个人风格。”

《功夫》系列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在2005年动过大肠癌手术,手术后开始打气功和太极拳,这个习惯一直维持至今。他创作《功夫》系列,把少林和太极运气技法转化为视觉形态,他希望表达自身的经验,也希望通过画作弘扬气功和太极拳。

锺金钩近25年的作品

龙系列
2000年适逢龙年, 锺金钩怀着对千禧年 的期待创作出这个系 列。12年后(2012 年),他继续以龙的 主题创作,描绘龙作 为中华民族跨地域和 跨时代的驱动力。
功夫系列
锺金钩于2005年动大肠癌手术,自此开始打气功和太极拳养生。此系列描绘少林、太极和气功的运气动作与架势,加上书法及印刷文字,表达东方的文化内涵与精神。
共存系列
锺金钩所要表达的是社会迈向全球化数码转型的进程中,对立元素如传统与现代、实体与虚拟、精神与物质、科技与人文,他乡与故乡的和谐共存。他巧妙把各种视觉符号如二维码、方块字、印章和传统图腾融汇在作品中,反映古今中外共存的现象。

对学习AI的期待

在他91岁特展的开幕活动,他精神矍铄地四处招呼来宾,来宾无不好奇他的养生之道。专访时,他笑说自己并无特别的养生秘诀,若真要说有什么方法,那得归功于父母赐予的好基因,以及童年时艰苦的生活,因为小时候,他每天骑脚踏车往返数十公里上学,回家后还得下田帮家人耕作,或许正是这样的劳动,使他锻炼出如今强健的体魄。

如今,他都介绍自己是全职画家、自由策展人和博士生导师。没错,他近些年仍然担任新纪元大学学院的博导,透过手机远程指导几位来自中国的博士生,常常一通电话就是两个小时。

他的一生几乎都奉献给美术教育,而他自己也不曾停下学习的脚步。他说:“我也很期待学习比如DeepSeek或其他AI的功能,看看是否能为我的创作开拓新的视野。”哪怕已年逾九旬,他对未来仍充满学习的热情。

更多【】:
台湾导演侯季然/不设剧本,放任拍出不同的样子
穿越世代的音符,大友直人 x 牛田智大共谱古典新章
演员兼音乐人凤小岳/做音乐玩音乐,然后让大家听懂我在唱什么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