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假思索的消费】学著回到生活/蝎子(马口)



400令吉转账成功,是文学课程的报名费;另一个400令吉,是书法课程;还有一个160令吉,是声乐课程。
我把这定义为投资自己的成长型消费,所以总是不假思索地付款。
ADVERTISEMENT
把时间排得满满当当、每天都在被新知识灌溉。
星期二健身房、星期四书法班、星期五声乐课、星期六文学课,我在各种安排中度过一周又一周。
生活总有这样那样的糟心事,但这些课程让我的日子过得飞快,很多情绪在挥汗或挥毫中被稀释。
它们就像我人生的避风港,不会走、不会逃,只要付得起钱,我就能一直拥有这份对生活秩序的某种掌控感。它们某程度上成为我的精神支点,尽管偶尔也带来冲击和不安。
这或许是一种成长焦虑;但更多的时候,它像一场与生命达成的微妙妥协——或对抗。我用学习填补低落、却仍可能在学习中体会挫折。
比如,一次次练习书法,却只是机械地书写,写了10张20张也未见实质进步。
比如,一篇篇文学创作,未曾倾听内心真正想表达的想法,结果作品屡被投篮。
比如,一次次练习歌唱,却被批音准不够或未找到共鸣。
在这些旅途中,我会越努力越发现自己的笨拙,也常常质问自己到底在做些什么。过程中不时崩溃大哭,学得多却学不精的焦虑缠绕心头。
后来忍不住去探究,这些消费是替我撑起了世界的边角、成了掩盖内心裂痕的绷带,或是在表面的充实背后,实则加重了内心的焦虑与疲惫?
我一直在寻找答案。但至今,仍未得到一个绝对的回应。
只是,在那些犹豫却未曾放弃的日子里,学习着的一切像某种形式的镜子与慢动作回放,让我一点点看见生活的错位,也让我看见更深的自己。那些我以为是在回避生活的学习,最后却都绕回到了生活里。
忙碌不能代替成长
一次次地练习书法让我明白,停下来看很重要。没有回头看、没有调整方向,就算写100张也没用——生活亦然,忙碌不能代替成长,光做不想、盲目冲刺,只会让日子一遍遍重来。
一次次地创作投稿让我体会到,急着被看见,不如慢慢找到自己的语言。因为只有忠于自己的文字,才有可能抵达别人——就像生活里真正动人的人,总是活得最像自己。
一次次地练习歌唱让我领悟到,别被外界的喧嚣淹没,听清自己的声音,才能找到真正的节奏——先听见自己、调整呼吸和节奏,比一味用力却频频失控,更重要也更有效。
一堂又一堂的课,原本是为了让我逃开生活的狼狈;但最后,它们一笔一音一段字地,把我带回到生活最真实的部分。
原来,这些不假思索的消费,报的不仅是课程,更是一份生命的练习——练习看清、听清、说清,然后,好好地走回生活里。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